【文史英华】翦伯赞:为“百家争鸣”振铎
迪丽瓦拉
2025-11-25 16:32:35
0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翦伯赞:为“百家争鸣”振铎

光明日报记者 王轩尧

1959年4月23日,北大燕园满目芳菲,未名湖畔新柳轻拂。

窗外春意正浓,室内辩论方酣——一场讨论会正在化学楼一层西侧大教室热烈进行。除了北大师生,教室里还挤进许多校外人士,大家凝神聆听,不时提笔记录。

黑板正中写着“曹操问题学术讨论会”几个大字,两侧分别画着红色和白色的曹操京剧脸谱,仿佛透过千年历史迷雾,引导人们深深思索:“曹操究竟是忠臣,还是奸臣?”

“我们要反对封建正统主义,就要抹去曹操脸上的白粉!”一位目光炯炯、身形瘦削的老人站在台前,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响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是北大历史系主任翦伯赞,也是此次讨论会的主要组织者。

翦伯赞,1898年生于湖南桃源。青年时期曾参加五四运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起,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于重庆、上海等地从事统一战线和理论宣传工作。1962年起,担任北大副校长,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侯外庐并称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五老”。

“到了会场,才知道发言者只有我一个人是学生,顿时紧张得不得了。”忆起这次讨论,契丹文字专家、当时正在历史系读本科的刘凤翥满是感慨,“我的发言有幸得到翦老认可,‘滥竽充数’地发表在当年5月6日的《光明日报》上。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学术讨论会,也是第一次发表文章。”

翦伯赞因何组织这场讨论会?为何要擦去曹操“脸上的白粉”?这要从他主编《光明日报》专刊《史学》说起。

1953年4月4日,光明日报创办《史学》专刊,由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当时的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轮流负责编辑工作。后来,编辑任务主要交给了北大历史系,由翦伯赞任《史学》主编。

“翦老对《史学》的领导,主要是在思想和政治方面。具体的编辑工作、来稿的审阅、每期文章的选定等,均由编辑小组决定。”身为编辑小组成员的北大历史系教授张寄谦曾回忆。

1959年初,郭沫若在《光明日报》上的一篇文章提到了曹操的历史功绩,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和讨论。为引导人们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打破学术界的沉闷气氛,翦伯赞提议以曹操为讨论对象,“做一次百家争鸣的尝试”。1959年2月19日,他率先发声,撰写了《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从〈赤壁之战〉说到曹操》一文,发表在《史学》上,旗帜鲜明地表示“我们应当替曹操摘去奸臣的帽子”,并配发编者按,欢迎学者及广大读者参与讨论。

此前,翦伯赞就王昭君、文成公主、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也写过几篇“翻案”文章。但他没料到,这篇关于曹操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讨论热潮。

来稿、来信雪片般飞向编辑部。短短几个月里,《光明日报》围绕曹操历史评价问题刊发了60多篇文章,在此带动下,上海《文汇报》《解放日报》、广州《羊城晚报》、山东《大众日报》等也相继发表相关文章。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等高校和科研单位,先后召开了讨论会。北大化学楼的那一幕,成为这场席卷全国史学界大讨论的生动缩影。

“这些天来,一碰见人就谈曹操,大家兴致很高……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有了谈曹操这样一个好题目,学术界也百花齐放了,春色满园关不住,好得很。”吴晗在当年3月19日发表于《光明日报》的《谈曹操》一文中,这样描述当时的盛况。

这场讨论,引起了毛泽东同志的关注。据他身边的同志讲,毛泽东在谈到翦伯赞那篇文章时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为后来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在争鸣中,翦伯赞对《史学》的文风有明确要求:“关于学术讨论的文章,应做到:态度不好的不登,空空洞洞的不登,没道理的不登。总之,要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活跃起来。”正是翦伯赞坚持的这些宗旨,以及在他不遗余力地推动下,才促成了这场“极一时之盛”的百家争鸣。

从此,“以历史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观点,得到了学术界普遍认同。

翦伯赞另一篇产生很大影响的作品《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发表于1961年12月22日的《光明日报》。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要把史料溶解在理论之中”,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融化在史实论述中。

“这篇文章,我个人认为,是他毕生长期力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历史问题的心血结晶,是他一生中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提出的史学理论的最高成就。”经手编辑这篇文章的张寄谦如是评价。

从1950年10月到1962年2月,翦伯赞在《光明日报》共发表文章22篇。这些文字掷地有声,增进了社会各界对一系列重要历史问题的认识。而他与这张报纸的感情,也愈来愈深厚。

“前后十年的接触中,翦老对我们的编辑工作,真正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曾任光明日报社总编辑的穆欣回忆,当年为了刊发知名人士的稿件,不同报纸之间常有“抢稿”现象发生。一次,一位上海某报的驻京记者登门约稿,看到了翦老为《光明日报》所写文章的小样,就想从他手上“抢”走。翦老当即以一句“玩笑话”婉谢:“北京这个‘码头’可是《光明日报》的呀!”

1968年12月18日,翦伯赞与世长辞。他为史学界留下的精神遗产,他与《光明日报》的那些佳话,将永远熠熠生辉……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5日第1版

作者光明日报记者 王轩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三... 三国时期,人才济济,但也有许多人虽然才华出众,却未能遇到明主,导致他们的才能未能得到充分施展。读到这...
原创 南... 《宋史》里写突火枪 “远闻百五十余步”,这数儿我以前真没当回事儿。不就是根粗竹子塞火药嘛,能响两声吓...
原创 西... 上期的文章通过严谨的逻辑分析,揭示了洛阳方面伪造历史资料的拙劣手段。在无法反驳这些证据的情况下,洛阳...
原创 李...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其中,李世民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他的聪明才智、卓越...
原创 孙... 战国时期,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有人好奇,屈原是否有后代,并且这...
原创 慈... 清朝后期,慈禧太后凭借着非凡的权力,牢牢掌控了大清的政局。她的保守政策和奢华的生活方式被认为是加速清...
原创 此... 在我军第三野战军中,粟司令是负责军事指挥的最高领导人。尽管当时他只是副司令员,并暂时代理司令员职务,...
原创 徐... 权力是一种极具诱惑力的毒药,一旦尝到它的滋味,人们就会变得欲罢不能,总是渴望获得更多。就像那些已经成...
原创 武... 一提到武则天,很多人脑海里第一时间会想到女皇这个词。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正式称为女皇的帝王。 我...
原创 萧... 1933年,黎川失守一事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当时,萧劲光负责防守黎川,但他所带领的部队仅有70人,面对...
原创 百...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意思是,人们通过铜镜可以照见衣服和...
原创 为...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为什么三国蜀汉大将姜维的北伐会...
原创 顺... 顺治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六岁即位,十四岁便开始亲政,原本有着广阔的前景。然而,24岁时,...
新华时评丨警惕高市复刻危险的历... 新华社北京11月25日电 题:警惕高市复刻危险的历史剧本 新华社记者叶书宏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往...
原创 董... 在《三国志平话》中,体重达到三百斤的董卓独揽朝政,凭借的主要力量是他手下的十四个帮凶。这些帮凶包括他...
原创 美... 欧洲各国真正感到震惊的,并非是俄罗斯军队的进展,而是美国突然提出的所谓“28条和平协议”,它意味着美...
原创 抗... 中国自古多灾难,但同样也不缺少抗灾的英雄。马来西亚华侨伍连德便是其中之一,曾因抗击中国东北鼠疫而闻名...
【文史英华】翦伯赞:为“百家争...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翦伯赞:为“百家争鸣”振铎 光明日报记者 王轩尧 1959年4月23日,北大...
历史上的今天 | 中国人民志愿... 毛岸英,1922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 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毛岸英也被关进牢房。杨...
原创 原... 顺治皇帝是大清历史上较为有争议的一位帝王。他是大清王朝的第二任皇帝,作为皇太极的第九子,六岁时便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