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三国志》时,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曹魏的三位优秀宗室将领——曹仁、曹休、曹真,他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居然都遭遇了一场惨败,最终因惭愧而死,实在是太憋屈了。
曹仁——濡须之战的失败 曹仁是曹操的得力战将,长期跟随曹操征战四方,屡立战功。在他的军事生涯中,曾破袁术、攻陶谦、俘吕布、击败刘备,参与了官渡之战,为曹操立下了赫赫战功。赤壁之战后,曹仁被派驻江陵抵御周瑜的进攻,虽有一段艰难的守城经历,但他依旧坚守阵地。之后,他又在渭南之战中大败马超,并多次击败敌军。最著名的便是襄樊之战中,曹仁誓死守住樊城,成功阻挡了关羽的围攻。 然而,曹仁的军事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在黄初三年(222年)的濡须之战中,曹仁遭遇了朱桓的惨败。那时,孙权再次反叛,曹丕亲自率领大军进攻东吴,派曹仁率军攻打吴国的濡须。蒋济曾劝曹仁集中兵力,但曹仁自恃兵多,未听从建议,分兵进攻,结果中了吴军的计策。吴军主帅朱桓通过假装示弱、诱敌深入的计谋,成功引诱曹仁。曹仁的儿子曹泰与常雕分别率军突袭中洲,但吴军严圭等人守住了阵地,曹泰、常雕等人陷入重围。最终,魏军全线撤退,曹仁的军队遭遇惨败,曹仁因过度自信、轻敌而导致大败,最终在惭愧中去世。 曹休——石亭之战的惨败 曹休是曹操的族子,也是曹魏的优秀将领之一。曹操曾赞扬他为千里马。曹休在战争中屡屡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下辨识破张飞计谋和大败吴兰后,他的威名更加显赫。曹魏建立后,曹休负责东线防守,屡次击败吴军,且屡次诱降吴将。曹叡继位后,曹休成为了曹魏军队的最高统帅。 然而,曹休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太和二年(228年),东吴的鄱阳太守周鲂佯装得罪吴王孙权,表示要投降魏国。曹休于是带领十万大军前去接应。可是,在石亭战役中,曹休被吴国陆逊大败。曹休仓皇撤退,并上书谢罪。魏明帝曹叡派杨暨慰问曹休,虽然给予了更多的奖励,但曹休依然羞愧万分,患病去世。 曹真——伐蜀无功而归 曹真自幼丧父,被曹操收养,并因勇猛而获得虎豹骑。他在镇守西北、平定羌胡等战役中表现出色,逐渐成为曹魏军队的核心人物。曹真参与了汉中之战、江陵之战等,屡次获得胜利。曹丕病重时,他接过了辅政大任,并在抵御蜀汉诸葛亮的进攻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曹真一生中的最大失败发生在公元230年。那时,曹真提出多路伐蜀的计划,魏明帝曹叡批准了他的建议。可是,在进军途中,连绵的暴雨使得道路难行,军队损失惨重。经过长时间的拖延,曹真被迫接受撤军命令,这次伐蜀的战役最终成了一个无功而返的失败。曹真因这次失败深感羞愧,最终因病去世。 曹仁、曹休、曹真三人都是曹魏非常杰出的将领,他们一生中的成功与辉煌可谓不计其数。尽管他们都曾经历过许多令人瞩目的胜利,但生命的最后,他们却未能直面失败,而是在失望和惭愧中悄然离世。对于这些历史人物来说,成功与失败是并存的,面对失败时,若能够从中吸取教训、重新振作,或许结局会有所不同。但遗憾的是,他们未能有机会重新开始,最终都以惭愧和不甘离世,实在是让人感到十分憋屈。《三国史话》是近代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的经典之作,它被誉为史实版《三国演义》,这本书旨在纠正《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不实之处,同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趣的历史见解,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