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北宋灾民买不起粮食,范仲淹却让商人大涨米价,灾民:不愧是好官
迪丽瓦拉
2025-11-25 16:03:49
0

从封建时代开始,中国就一直是以农业为国本。由于那时没有天气预报,科技水平也不发达,农业生产基本上是靠天吃饭。 那时不仅粮食的产量不稳定,碰到洪水、旱灾等天灾时,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很多人都因饥荒而流离失所。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各个朝代都有过赈灾的做法,大多包括减免税收、发放粮食等帮助措施,也鼓励开垦荒地、种植粮食。然而,到了北宋时期,当发生饥荒时,范仲淹却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下令提高米价。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很多人的惊讶,然而灾民们却反而纷纷称赞他是个好官。那么,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范仲淹巧妙应对奸商

在北宋,天灾不断,水灾更是屡见不鲜。在宋朝的300多年历史中,记载的水灾就有600多次,这也就意味着,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一到两次大的水灾,这让当时的朝廷非常头疼。 有一年,浙江一带发生了严重的饥荒,范仲淹当时被任命为赈灾的负责人。这一次,范仲淹没有采用传统的办法,而是采取了经济手段,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赈灾方式。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公元1050年,浙江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饥荒,这次灾难被称为吴中大饥,道路两旁尸体遍布,景象惨不忍睹。 当灾难发生时,浙江的知州正是范仲淹。他看到灾民生活困苦,而奸商趁机哄抬粮价,导致更多百姓死于饥荒。为了避免灾民的暴动,官府拼命购买粮食,却反而助长了商人的恶行,使得粮价不断飙升,形成了恶性循环。

通常情况下,政府会采取强制性措施,设置价格上限,处罚那些不讲道德的商人。但这样的做法往往只是治标不治本。而范仲淹则想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办法。他召集了当地所有的粮商,命令他们把米价提高。 粮商们看到这是官方批准的涨价机会,纷纷开始哄抬米价。他们认为,既然政府允许涨价,自己就可以赚更多的钱。米价因此迅速飙升,甚至创下了历史新高。看到这一情况,周围其他地方的商人也纷纷涌向杭州,打算趁机赚一笔。

然而,范仲淹的这一做法引起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强烈反对,认为他是在助纣为虐。然而,随着事件的展开,范仲淹的做法却逐渐显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批评他的声音也逐渐沉寂。 经济手段缓解灾情

在米价飞涨之际,范仲淹开始向市场投放政府储备的粮食。储备粮并非为了盈利,而是为了应对紧急状况,因此价格非常便宜。大量储备粮涌入市场后,立即打破了商人们的涨价计划。商人们才意识到自己被利用了,但要把粮食运回去,又会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 最终,商人们不得不以正常的价格将粮食售卖给百姓。这样,灾民们终于可以买到价格合理的粮食,很多人也因此开始称赞范仲淹:不愧是一个好官。

以经济手段应对灾荒 范仲淹不仅通过粮食投放打击了商人的哄抬价格,还提出了另外两个有效的赈灾办法,这三条政策被称为荒年三策。其中的第二条政策是大兴土木。许多官员对此表示反对,认为此时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而不是去进行建筑工程。

然而,范仲淹提出,灾年是劳动力最为充足的时刻,人工成本非常低。许多失去土地的百姓,如果能找到一份工作,也能减轻他们的贫困与愁苦。更重要的是,工作能让他们减少不满情绪、避免无所事事。 于是,范仲淹召集了杭州地区的寺庙主持,让他们雇佣灾民修缮寺庙。这些寺庙通常提供饭食,给灾民提供了工作机会,也减轻了朝廷的赈灾负担。此外,修缮寺庙的工作为灾民提供了经济收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通过刺激消费带动经济 范仲淹的第三个措施是刺激消费。或许有人会疑惑,百姓都吃不饱饭,哪有多余的钱来消费呢?然而,范仲淹的做法却出人意料。

他在端午节期间组织了龙舟比赛,而其他地方的官员还在为粮食发愁时,杭州的百姓却在欢乐地划龙舟。这个活动不仅吸引了杭州当地的百姓,也吸引了周边地区的游客。为了迎接游客,许多小摊贩应运而生,杭州的交通、餐饮等行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些摊贩雇佣了许多受灾的百姓,帮助他们获得收入。 就这样,范仲淹的荒年三策不仅有效缓解了灾民的困境,还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复苏,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用经济手段来应对灾难的成功范例。

皇帝支持至关重要 范仲淹的赈灾措施被后人传为佳话,许多学者都为他独具慧眼的做法感到钦佩。然而,范仲淹能成功实施这些措施,离不开宋仁宗的支持。

当时,范仲淹将荒年三策上奏给宋仁宗,虽然他提出的政策在朝廷中引起了激烈的争议,很多官员表示反对,但最终宋仁宗力排众议,同意范仲淹的提案。 几个月后,范仲淹的赈灾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杭州市民不但安稳度过了灾荒期,而且生产生活基本未受影响。宋仁宗得知后,十分高兴,并将荒年三策写入了朝廷的赈灾政策中。

范仲淹的这些措施,实际上与现代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非常相似。凯恩斯曾指出,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能够带动经济的多倍增长,而这一点正与范仲淹的思想不谋而合。 可以说,正是宋朝经济的发达以及宋仁宗的支持,才让范仲淹能够成功实施这些经济手段,帮助灾民渡过难关,恢复生产。 范仲淹的智慧和勇气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历史上正是因为有像范仲淹这样的贤臣,才使得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巅。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三... 三国时期,人才济济,但也有许多人虽然才华出众,却未能遇到明主,导致他们的才能未能得到充分施展。读到这...
原创 南... 《宋史》里写突火枪 “远闻百五十余步”,这数儿我以前真没当回事儿。不就是根粗竹子塞火药嘛,能响两声吓...
原创 西... 上期的文章通过严谨的逻辑分析,揭示了洛阳方面伪造历史资料的拙劣手段。在无法反驳这些证据的情况下,洛阳...
原创 李...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其中,李世民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他的聪明才智、卓越...
原创 孙... 战国时期,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有人好奇,屈原是否有后代,并且这...
原创 慈... 清朝后期,慈禧太后凭借着非凡的权力,牢牢掌控了大清的政局。她的保守政策和奢华的生活方式被认为是加速清...
原创 此... 在我军第三野战军中,粟司令是负责军事指挥的最高领导人。尽管当时他只是副司令员,并暂时代理司令员职务,...
原创 徐... 权力是一种极具诱惑力的毒药,一旦尝到它的滋味,人们就会变得欲罢不能,总是渴望获得更多。就像那些已经成...
原创 武... 一提到武则天,很多人脑海里第一时间会想到女皇这个词。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正式称为女皇的帝王。 我...
原创 萧... 1933年,黎川失守一事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当时,萧劲光负责防守黎川,但他所带领的部队仅有70人,面对...
原创 百...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意思是,人们通过铜镜可以照见衣服和...
原创 为...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为什么三国蜀汉大将姜维的北伐会...
原创 顺... 顺治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六岁即位,十四岁便开始亲政,原本有着广阔的前景。然而,24岁时,...
新华时评丨警惕高市复刻危险的历... 新华社北京11月25日电 题:警惕高市复刻危险的历史剧本 新华社记者叶书宏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往...
原创 董... 在《三国志平话》中,体重达到三百斤的董卓独揽朝政,凭借的主要力量是他手下的十四个帮凶。这些帮凶包括他...
原创 美... 欧洲各国真正感到震惊的,并非是俄罗斯军队的进展,而是美国突然提出的所谓“28条和平协议”,它意味着美...
原创 抗... 中国自古多灾难,但同样也不缺少抗灾的英雄。马来西亚华侨伍连德便是其中之一,曾因抗击中国东北鼠疫而闻名...
【文史英华】翦伯赞:为“百家争...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翦伯赞:为“百家争鸣”振铎 光明日报记者 王轩尧 1959年4月23日,北大...
历史上的今天 | 中国人民志愿... 毛岸英,1922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 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毛岸英也被关进牢房。杨...
原创 原... 顺治皇帝是大清历史上较为有争议的一位帝王。他是大清王朝的第二任皇帝,作为皇太极的第九子,六岁时便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