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纪录片《沈括》谈起:怎样视觉化再现一个历史人物
迪丽瓦拉
2025-11-25 16:02:51
0

从出使辽国到率兵西征,从民族英雄到流放之臣,从闻见知物到科学巨人,宋代科学家与政治家沈括的一生三起三落、毁誉参半,一本《奉元历》一卷《天下州县图》一部《梦溪笔谈》他被称为“以近世之科学治科学者”,但在他的官宦生涯中也曾被王安石骂作小人、被宋神宗称为“边臣不可信”。真实的沈括是怎样的?而这样一位复杂的历史人物将如何在纪录片中以视觉的形式呈现?

纪录片《沈括》截图

在沈括逝世930周年之际,浙江卫视播出了一部纪录片《沈括》,它以《星野躬耕》《万象归理》《笔谈赓续》三部分呈现了沈括从地方官员到科学家的成长历程。近日广电总局举办的该纪录片的研讨会上,主创团队对于这部纪录片的拍摄与创作过程进行了解密。

经世致用、格物致知才是真实的他

《沈括》的撰稿方圆介绍,一部关于历史人物的纪录片总是始于一个问题:你心中的他是怎样的?沈括是怎样的人物?答案五花八门,但大多指向“梦溪笔谈、乌台诗案”这八个字。再往下就所知寥寥了。

沈括一度被作为大人物苏轼的背景被阐释,有一种说法认为沈括曾将苏轼的诗文呈送给朝廷,并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这是导致苏轼被下狱和被贬的原因之一。但这在史学界一直有争议,且大家认为,沈括的行为可能是出于政治立场,而非个人恩怨。

纪录片中沈括与苏轼交往

“说沈括是‘小人’,告密者,这些声音遮盖了他人生中最值得被注意的部分——就是他的科学成就。”《沈括》纪录片的第二集《万象归理》就聚焦沈括在天文、数学、物理等多个科学领域的深入研究与卓越成就,展现其“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

“讲述沈括的故事,我们面临着一个叙事结构的选择——是按照‘线性结构’铺陈,还是按照‘块状结构’直接把沈括的一生拆分为科技、政治、军事三个板块?最终,还是选择了前者。”方圆谈道。

因为一切背后有一个核心的线索,即沈括的科学探索与他的人生轨迹无法分割。他在大宋治国不同的官僚部门工作,关心社会的生产实践。早期为官,他治理沭水、汴水,在水利工程领域留下实绩;后来他入主司天监,用制度和器用的双重革新,编撰出更精确的《奉元历》。

还包括他出使辽国时,将出使的情况,包括沿途所经过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以及与辽国交涉的来龙去脉,事无巨细地记录并整理成书面材料《熙宁使虏图抄》,回国后呈报给了朝廷。而这份图抄中,他探索军用地图的测绘方法,是不是能用立体的方法、按我们现在讲就是多维的方法,显示出地形的高低,正是我们现在地形图最早的雏形。

纪录片《沈括》截图

1080年,西北烽烟再起,朝廷一纸敕令,将沈括派向苍茫的延州前线,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延川(今陕西西安)。就在那里,他发现了一种液体,他将其命名“石油”并预言其“后必大行于世”,也因此被后世尊称为“石油之父”。

纪录片《沈括》截图

除此之外,沈括对宋朝的经济发展还有一个意外的功劳。他首次详细记载了湿法炼铜工艺。哲宗年间,朝廷曾利用这种方式大规模铸造社会流通的铜钱。

纪录片《沈括》截图

沈括的科学与他的政治、军事从来不是割裂板块,而是同人生成长经历交织在一起的,是难以分割的。他的每一个科学发现与创造都来自于工作实践,是经世致用的。

怎样在纪录片中再现一个历史人物?

比较抽象的科学怎样具象化也是纪录片制作时的一个难点,主创团队介绍,为了让观众更好理解,纪录片进行了两个努力:首先是将原理可视化。因为沈括的“会圆术”“隙积术”等是用古文写的,诘屈謷牙,“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用一些现代化的语言对它进行了重构,同时把这些问题推导拆解成情境问题与直观模型,用现代化的语言对其描述。”方圆谈道。

纪录片《沈括》截图

其次是进行古与今的链接。从指南针、磁偏角到北斗导航系统,从活字印刷术到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从《天下州县图》到如今的空间治理与数字地图。“我们想让观众感受到,知识并不是一个冰冷的陈列,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接力。”

“但是我们不想回避沈括身上的一些争议,面对一些疑问,纪录片必须给出一个清晰答案。比如以‘乌台诗案’为例,我们严格依据时间顺序梳理事件脉络、标明卷宗来源、结合苏轼后续态度与观点,以及专家采访,通过多源史料相互印证,证明了沈括真的和‘乌台诗案’没有太大关系,他完全是被冤枉的。细节层面用合理虚构去补足人物内心和对话,但所有需要都服务于历史真实,只为让观众更接近‘他是如何思考与行动’的。”方圆谈道。

在案头工作之外,纪录片同样重视田野调查。方圆跟着摄制组走过全国十几个省市,从梦溪园的现场勘测,到陕北古战场遗址的追寻,以“寻找遗址+专家采访”的双线叙事,让历史真正落地。

为了让故事真实之外具有动人的力量,纪录片也努力捕捉那些具有情感意蕴的瞬间,《沈括》导演刘臻介绍:“青年沈括治沭水一场戏,摄制组等了三天只为一束最合适的夕阳——金辉落下时,演员身上的汗光与河堤的泥色相互映照,那不是‘演’,是一个年轻的科学家在天地间摸索答案的瞬间。”

纪录片《沈括》截图

“在创作过程中,沈括的形象也日益丰富、多元。我曾奔赴华盛顿,与《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埃里克·韦纳交流,我也很惊讶于他这么一个蓝眼睛的外国人会对沈括的故事如数家珍。他当时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沈括,想必是那个因为仰望星空而被脚下石头绊倒的人。我也愿意相信,正是这种两面的视角共同勾勒出他一个完整的人格:仰望星空的专注,与脚踏实地的努力。沈括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不拘泥于立场之争、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风格,让他在北宋当时的官场可谓走得跌跌撞撞,也成为他在后世显得略显低调的重要原因。也正是他这样的性格,让他得以在浩瀚的科学海洋中持续航行,让他在世界科学史的长卷上留下自己的姓名。”方圆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三... 三国时期,人才济济,但也有许多人虽然才华出众,却未能遇到明主,导致他们的才能未能得到充分施展。读到这...
原创 南... 《宋史》里写突火枪 “远闻百五十余步”,这数儿我以前真没当回事儿。不就是根粗竹子塞火药嘛,能响两声吓...
原创 西... 上期的文章通过严谨的逻辑分析,揭示了洛阳方面伪造历史资料的拙劣手段。在无法反驳这些证据的情况下,洛阳...
原创 李...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其中,李世民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他的聪明才智、卓越...
原创 孙... 战国时期,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有人好奇,屈原是否有后代,并且这...
原创 慈... 清朝后期,慈禧太后凭借着非凡的权力,牢牢掌控了大清的政局。她的保守政策和奢华的生活方式被认为是加速清...
原创 此... 在我军第三野战军中,粟司令是负责军事指挥的最高领导人。尽管当时他只是副司令员,并暂时代理司令员职务,...
原创 徐... 权力是一种极具诱惑力的毒药,一旦尝到它的滋味,人们就会变得欲罢不能,总是渴望获得更多。就像那些已经成...
原创 武... 一提到武则天,很多人脑海里第一时间会想到女皇这个词。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正式称为女皇的帝王。 我...
原创 萧... 1933年,黎川失守一事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当时,萧劲光负责防守黎川,但他所带领的部队仅有70人,面对...
原创 百...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意思是,人们通过铜镜可以照见衣服和...
原创 为...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为什么三国蜀汉大将姜维的北伐会...
原创 顺... 顺治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六岁即位,十四岁便开始亲政,原本有着广阔的前景。然而,24岁时,...
新华时评丨警惕高市复刻危险的历... 新华社北京11月25日电 题:警惕高市复刻危险的历史剧本 新华社记者叶书宏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往...
原创 董... 在《三国志平话》中,体重达到三百斤的董卓独揽朝政,凭借的主要力量是他手下的十四个帮凶。这些帮凶包括他...
原创 美... 欧洲各国真正感到震惊的,并非是俄罗斯军队的进展,而是美国突然提出的所谓“28条和平协议”,它意味着美...
原创 抗... 中国自古多灾难,但同样也不缺少抗灾的英雄。马来西亚华侨伍连德便是其中之一,曾因抗击中国东北鼠疫而闻名...
【文史英华】翦伯赞:为“百家争...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翦伯赞:为“百家争鸣”振铎 光明日报记者 王轩尧 1959年4月23日,北大...
历史上的今天 | 中国人民志愿... 毛岸英,1922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 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毛岸英也被关进牢房。杨...
原创 原... 顺治皇帝是大清历史上较为有争议的一位帝王。他是大清王朝的第二任皇帝,作为皇太极的第九子,六岁时便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