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使辽国到率兵西征,从民族英雄到流放之臣,从闻见知物到科学巨人,宋代科学家与政治家沈括的一生三起三落、毁誉参半,一本《奉元历》一卷《天下州县图》一部《梦溪笔谈》他被称为“以近世之科学治科学者”,但在他的官宦生涯中也曾被王安石骂作小人、被宋神宗称为“边臣不可信”。真实的沈括是怎样的?而这样一位复杂的历史人物将如何在纪录片中以视觉的形式呈现?
纪录片《沈括》截图
在沈括逝世930周年之际,浙江卫视播出了一部纪录片《沈括》,它以《星野躬耕》《万象归理》《笔谈赓续》三部分呈现了沈括从地方官员到科学家的成长历程。近日广电总局举办的该纪录片的研讨会上,主创团队对于这部纪录片的拍摄与创作过程进行了解密。
经世致用、格物致知才是真实的他
《沈括》的撰稿方圆介绍,一部关于历史人物的纪录片总是始于一个问题:你心中的他是怎样的?沈括是怎样的人物?答案五花八门,但大多指向“梦溪笔谈、乌台诗案”这八个字。再往下就所知寥寥了。
沈括一度被作为大人物苏轼的背景被阐释,有一种说法认为沈括曾将苏轼的诗文呈送给朝廷,并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这是导致苏轼被下狱和被贬的原因之一。但这在史学界一直有争议,且大家认为,沈括的行为可能是出于政治立场,而非个人恩怨。
纪录片中沈括与苏轼交往
“说沈括是‘小人’,告密者,这些声音遮盖了他人生中最值得被注意的部分——就是他的科学成就。”《沈括》纪录片的第二集《万象归理》就聚焦沈括在天文、数学、物理等多个科学领域的深入研究与卓越成就,展现其“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
“讲述沈括的故事,我们面临着一个叙事结构的选择——是按照‘线性结构’铺陈,还是按照‘块状结构’直接把沈括的一生拆分为科技、政治、军事三个板块?最终,还是选择了前者。”方圆谈道。
因为一切背后有一个核心的线索,即沈括的科学探索与他的人生轨迹无法分割。他在大宋治国不同的官僚部门工作,关心社会的生产实践。早期为官,他治理沭水、汴水,在水利工程领域留下实绩;后来他入主司天监,用制度和器用的双重革新,编撰出更精确的《奉元历》。
还包括他出使辽国时,将出使的情况,包括沿途所经过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以及与辽国交涉的来龙去脉,事无巨细地记录并整理成书面材料《熙宁使虏图抄》,回国后呈报给了朝廷。而这份图抄中,他探索军用地图的测绘方法,是不是能用立体的方法、按我们现在讲就是多维的方法,显示出地形的高低,正是我们现在地形图最早的雏形。
纪录片《沈括》截图
1080年,西北烽烟再起,朝廷一纸敕令,将沈括派向苍茫的延州前线,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延川(今陕西西安)。就在那里,他发现了一种液体,他将其命名“石油”并预言其“后必大行于世”,也因此被后世尊称为“石油之父”。
纪录片《沈括》截图
除此之外,沈括对宋朝的经济发展还有一个意外的功劳。他首次详细记载了湿法炼铜工艺。哲宗年间,朝廷曾利用这种方式大规模铸造社会流通的铜钱。
纪录片《沈括》截图
沈括的科学与他的政治、军事从来不是割裂板块,而是同人生成长经历交织在一起的,是难以分割的。他的每一个科学发现与创造都来自于工作实践,是经世致用的。
怎样在纪录片中再现一个历史人物?
比较抽象的科学怎样具象化也是纪录片制作时的一个难点,主创团队介绍,为了让观众更好理解,纪录片进行了两个努力:首先是将原理可视化。因为沈括的“会圆术”“隙积术”等是用古文写的,诘屈謷牙,“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用一些现代化的语言对它进行了重构,同时把这些问题推导拆解成情境问题与直观模型,用现代化的语言对其描述。”方圆谈道。
纪录片《沈括》截图
其次是进行古与今的链接。从指南针、磁偏角到北斗导航系统,从活字印刷术到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从《天下州县图》到如今的空间治理与数字地图。“我们想让观众感受到,知识并不是一个冰冷的陈列,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接力。”
“但是我们不想回避沈括身上的一些争议,面对一些疑问,纪录片必须给出一个清晰答案。比如以‘乌台诗案’为例,我们严格依据时间顺序梳理事件脉络、标明卷宗来源、结合苏轼后续态度与观点,以及专家采访,通过多源史料相互印证,证明了沈括真的和‘乌台诗案’没有太大关系,他完全是被冤枉的。细节层面用合理虚构去补足人物内心和对话,但所有需要都服务于历史真实,只为让观众更接近‘他是如何思考与行动’的。”方圆谈道。
在案头工作之外,纪录片同样重视田野调查。方圆跟着摄制组走过全国十几个省市,从梦溪园的现场勘测,到陕北古战场遗址的追寻,以“寻找遗址+专家采访”的双线叙事,让历史真正落地。
为了让故事真实之外具有动人的力量,纪录片也努力捕捉那些具有情感意蕴的瞬间,《沈括》导演刘臻介绍:“青年沈括治沭水一场戏,摄制组等了三天只为一束最合适的夕阳——金辉落下时,演员身上的汗光与河堤的泥色相互映照,那不是‘演’,是一个年轻的科学家在天地间摸索答案的瞬间。”
纪录片《沈括》截图
“在创作过程中,沈括的形象也日益丰富、多元。我曾奔赴华盛顿,与《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埃里克·韦纳交流,我也很惊讶于他这么一个蓝眼睛的外国人会对沈括的故事如数家珍。他当时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沈括,想必是那个因为仰望星空而被脚下石头绊倒的人。我也愿意相信,正是这种两面的视角共同勾勒出他一个完整的人格:仰望星空的专注,与脚踏实地的努力。沈括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不拘泥于立场之争、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风格,让他在北宋当时的官场可谓走得跌跌撞撞,也成为他在后世显得略显低调的重要原因。也正是他这样的性格,让他得以在浩瀚的科学海洋中持续航行,让他在世界科学史的长卷上留下自己的姓名。”方圆说。
上一篇:军国主义余毒未除才是“日本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