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婵菲展示她的援疆故事朋友圈
“‘东天山来的骆驼队’从哈密巴里坤启程时,当地的朋友就给我发来了现场视频。这段时间,我一直关注着驼队的行程,也时常回忆起那段难忘的援疆经历。”11月24日,洛阳市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徐婵菲说。
作为一名援疆文物工作者,徐婵菲对那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感。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2023年3月至8月,徐婵菲先后两次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累计工作了约一年时间,帮助当地筹建红星渠纪念馆。
徐婵菲展示她搜集到的相关历史资料
新星市是一座紧邻哈密市的军垦新城。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军第十六师进驻东疆。遵照党中央指示,部队本着“不与民争水、不与民争地”的原则,将生产基地选在环境恶劣的荒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战士们用简陋工具修筑了5条总长超过150公里的“红星”系列干渠,引天山雪水灌溉,在戈壁滩上建起了一片片绿洲。
为铭记这段历史,新星市决定筹建红星渠纪念馆,但因缺乏专业人才,向洛阳求助。2021年10月,徐婵菲受命奔赴当地。她清楚地记得初到之时面临的复杂局面:“既没有文物,也没有系统完整的资料,几乎所有工作都要从零开始。”
徐婵菲在红星一渠实地调查
面对时间紧、资料散、实物少的现实情况,徐婵菲选择从挖掘历史碎片入手。起初的两个月时间,她几乎全部泡在图书馆、档案馆里,从碎片化的资料中挖掘历史细节、梳理历史脉络。当时,在一份1952年的通讯工作总结中,她发现了一张珍贵的“电话联络图”,图上清晰标注了修渠工地的电话分布网络。“这张联络图的价值是双重的,它既让我惊讶于当时相对先进的通信水平,更让我惊喜于它为还原部队编制与分布情况,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依据,是一件非常珍贵的展品。”徐婵菲说。
除了在故纸堆里寻觅,徐婵菲也注重实地调查。在“东天山来的骆驼队”的出发地巴里坤,徐婵菲在当地牧民带领下找到了当年解放军留下的石灰窑遗址。当时,正是在此生产的“代水泥”,为修筑“红星”系列干渠提供了关键原料。
在一年的时间里,徐婵菲完成了对“红星”系列干渠及周边遗迹的实地调查。其间,她还走访了20多位修渠亲历者,征集到400多件文物,为红星渠纪念馆的展陈设计工作提供了重要素材。
徐婵菲在当地走访修渠亲历者
2022年3月,徐婵菲编制的三万余字“红星渠纪念馆陈展大纲”通过专家评审。当时,当地专家用三个“出乎意料”评价这项工作:收集史料之全、故事之完整、进展之快,都超出预期。在此基础上,她还完成了《红星耀东疆——修建红星渠资料选编》一书的编辑工作,为这段历史留下了系统完整的文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