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分别是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以及常遇春的儿子常茂。值得注意的是,这六位公爵中,只有徐达的爵位得以延续,其他五位的爵位最终都没能传下去。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他们都曾威胁到朱元璋家族的皇权,具体来说,就是他们曾有谋反的嫌疑。
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这六位公爵的生平,他们各自都有哪些重要经历。 李善长是明朝初年最受朱元璋倚重的功臣之一。作为文官,李善长并不擅长带兵打仗,但在内政治理和后勤保障方面,他堪称一把好手。朱元璋对于李善长的依赖,犹如刘邦依赖萧何一样,因此李善长在朱元璋心中地位极高。洪武三年,朱元璋对功臣们进行封赏时,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并被誉为功臣中的第一人。 然而,李善长的位高权重最终为他带来了灾难。明朝初期,朝堂上形成了淮西党和浙东党,两派围绕权力展开激烈斗争,而李善长正是淮西党的领袖。尽管朱元璋对李善长一直宽容,甚至在李善长举荐胡惟庸后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时,朱元璋并未追究李善长,仍让他安心回家养老。但是随着朱元璋年龄增大,且长子朱标去世,朱元璋开始清理旧臣,确保皇位传承。 在这种情况下,李善长这样高声望的重臣,注定无法善终。洪武二十三年,蓝玉案爆发,李善长被牵连其中,并以谋反罪被处死,全家七十余口一同被杀,唯一幸免的只有李善长的儿子,因为娶了公主。不过,李善长的韩国公爵位也因此彻底没了。 与李善长有类似命运的还有冯胜。冯胜原名冯国胜,早年为自保曾与哥哥冯国用一起落草为寇,但后被朱元璋招揽。冯胜和哥哥冯国用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冯国用更成为朱元璋身边的亲军指挥使,专责保护朱元璋安全。在明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冯胜表现出色,尤其是在击败陈友谅时,立下赫赫战功。洪武三年,他被封为宋国公。 冯胜在北伐战争中的战绩使得他配得上这一封号。然而,随着蓝玉案的爆发,朱元璋对权势滔天的开国功臣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冯胜最终被卷入蓝玉案,并因此被处死。尽管冯家的后人未受到太多牵连,冯胜的宋国公爵位却也因此被废除。 此外,邓愈和常遇春的儿子常茂也因蓝玉案被除去爵位。邓愈是天生的军事才能,16岁就领兵起义,后来归降朱元璋,并为其立下不少战功,最终被封为卫国公。然而,邓愈去世较早,其长子邓镇继承了爵位,结果在李善长事件之后也因婚姻关系卷入其中,卫国公的爵位也随之消失。尽管如此,邓家的其他成员并未遭遇太多牵连,且在后来的嘉靖年间,明朝再次封邓家为侯爵。 常遇春是朱元璋麾下最具军事才能的大将之一,他在开国过程中屡立战功,被称为常十万。但常遇春未能享受朱元璋的封赏,他在战争途中突然暴毙。为了纪念常遇春,朱元璋为他长子常茂封为郑国公。常茂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并且在军中逐渐崭露头角,地位日益上升。但他在蓝玉案爆发之前去世,爵位由其弟常升继承。然而,常升也因卷入蓝玉案被处死,导致常家的郑国公爵位终究没能延续。 剩下的两位公爵,徐达和李文忠,则因为种种原因避开了这场风波。徐达是明朝开国的第一名将,开国过程中屡立战功,并且在北伐战争中出任主帅。尽管徐达在蓝玉案爆发前就去世,但由于徐家的后代低调行事且不参与朝堂斗争,他们最终成功保住了魏国公爵位。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从小就跟随朱元璋,立下了许多战功。他在蓝玉案发生之前已经去世,爵位由其子李景隆继承。李景隆在靖难之役中帮助朱棣,最终导致李家也未卷入蓝玉案。尽管如此,李景隆在靖难后被认为有不臣之心,最终被剥夺爵位,李家的曹国公爵位也随之失去。经过蓝玉案和靖难之役,五位公爵家族的爵位因与朱元璋的皇位传承产生威胁而被取消。唯有徐达家族,因为他们的低调和明智站队,成功保住了魏国公爵位。而李文忠家族虽然未参与党争,但李景隆的行为却导致了家族最终失去爵位。通过这些历史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明朝开国公爵们的命运,如何因党争与皇权斗争而翻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