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刘贺墓里有只神兽
2000多年来
一直保持着一个招牌动作
简直是“社牛”担当
三个看点带你认识
熊形石嵌饰
见面打招呼
汉代“社牛”神兽的基操
刘贺墓西藏椁出土了很多玉石器
要数长相出众的一定是熊形石嵌饰
一副丑萌丑萌的外表
多看几眼还有点讨喜
尤其是这个保持了千年的招牌动作
一边招手一边抚胸
简直和今天的打招呼方式神同步
此饰件由浅灰白色灰岩雕琢而成
整体呈蹲坐状,右腿半跪
头顶有毛发和独角
两只耳朵竖起来
好像生怕错过每一位宾客
面相像熊
双眼圆睁、咧嘴嬉笑
露出三颗门牙
兽身圆胖像人
袒乳露脐
四肢粗壮有力
以涡纹勾勒关节
仅在肘部、膝盖、足跟处
用平行短线纹表现鬃毛
这件熊形石嵌饰
原为镶玉漆樽上的配饰
雕琢细致、刻画传神
在当时被赋予驱邪避恶的功能
这只神兽究竟是什么?
似人非人
似熊非熊
似兽非兽
目前出土文物中均未见过同样形象
这件熊形石嵌饰塑造的
怪异神秘形象究竟是何方神圣?
学界有以下几种猜测
1.饕餮(tāo tiè)
饕餮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
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
常用来形容贪食或贪婪的人
《山海经·北山经》有云
“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
2.畏兽
《山海经图赞》记载
“列象畏兽,凶邪是辟。”
北齐神兽纹青瓷墓砖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
畏兽多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石窟与墓葬中的怪兽形象
应属辟邪猛兽
有兽面獠牙、大腹凸乳等特征
熊形石嵌饰的出土
或可为畏兽的定名释义与图像谱系研究
提供新的重要线索
3.方相氏
方相氏是中国古代傩礼和丧葬礼中的重要角色
具有驱疫避邪的功能
被当作一种镇墓兽
其形象出自《周礼·夏官》记载的“方相氏”之官
“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殴疫。”
4.熊
熊在汉代被视为祥瑞之物
1:玉熊 商代 殷墟博物馆藏2:鎏金熊形青铜镇 汉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各类器物上“熊出没”的频率极高
形象可盐可甜、可凶可萌
解锁汉代玉雕的流量密码
别看神兽画风清奇
之所以能令你印象深刻
全靠匠人顶配的工艺加持
工匠采用单面浅浮雕的技法
在有限的石料上
用寥寥数笔
便可使神兽跃然而出
活灵活现
整体线条流畅、凹凸有致
塑造出丰富的层次
和强烈的立体感
浅浮雕是浮雕中的一种,雕琢深度在2~5毫米,一般先采用减地法磨去形体轮廓以外的地子表现,使雕琢的题材形体凸起明显,再加上细部形象的线刻表现,最终呈现层次变化丰富、轮廓明显、富丽典雅的艺术效果。
1:双狼猎猪纹石嵌饰 2:夔龙纹玉环 3:谷纹蒲纹玉璧 汉代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
这种浅浮雕技法
也是刘贺墓出土玉器中最为常见的
纹饰多为动物纹、云纹、谷纹和蒲纹
尽显汉代工艺品精妙绝伦
汉代神兽的招牌动作
是不是已经拿捏了
下次去博物馆
记得和这位2000多岁的“社牛”
打个招呼~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