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选官制度对于普通家庭出身的人来说,充满了困难与挑战。许多人需要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获得官职,而一旦进入官场,要想有所作为、升迁晋职则更为艰难。当然,也有例外情况,比如因为立下赫赫战功,或得到上级赏识而获得机会。 明朝时期有一位宰相,曾向来探望的儿子询问路途中的官员表现,想知道哪些表现好,哪些表现不好。令宰相意外的是,儿子竟然没有记住任何一个好的官员,而是特别提到了一个坏的小官员,甚至还夸夸其谈。更令人惊讶的是,宰相不仅没有因此责怪那位小官员,反而将其提拔,连升六级。这位宰相便是明朝前期的内阁首辅——杨溥,他与杨荣、杨士奇并称三杨内阁。杨溥在内阁工作了22年,辅佐了三位皇帝,是当时的重要大臣。杨溥知人善任,用人得当,他的用人之道成为了历史上广为传颂的佳话。 杨溥出生在洪武五年,家庭条件富裕,从小便是聪明机智的才子,声名远扬。1399年,也就是建文元年,年仅26岁的杨溥参加了湖广乡试,并一举夺得第一名。第二年,他更是凭借出色的表现,在全国会试中获得第一名,并在殿试中名列第六。由于他表现突出,杨溥破格进入翰林院,成为了一名编修。
此后,杨溥升任太子朱高炽的洗马,负责东宫的文书工作,辅佐太子处理政务。然而,随着太子朱高炽与次子朱高煦的争斗升级,明成祖对太子不满,导致东宫一众官员被投入监狱,杨溥也未能幸免。但与其他人因失势而沉沦不同,杨溥在监禁中依然保持冷静,并不气馁,他仍然勤奋读书,从未放弃自我提升。 直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去世,太子朱高炽继位后,杨溥才获得释放。此后,杨溥借着多年积累的学识和能力,迅速在政坛崭露头角,不到一年便连升四级,进入内阁,成为翰林学士,负责管理弘文阁,为皇帝处理政务。渐渐地,杨溥与杨士奇、杨荣并列,史称三杨辅政。 尽管身居高位,杨溥依然保持谦逊与清廉,他从不以权势压人,待人平和,尊重每一个小官,令人敬佩。时人评价三杨时称,杨荣有才识,杨士奇有学行,杨溥有雅操。 杨溥待人接物的雅操在与儿子的交往中得到了体现。一次,杨溥的儿子千里迢迢来京探望他。在交谈中,杨溥询问儿子这一路上遇到的官员有哪些是表现好的,哪些是表现不佳的。儿子本以为父亲会为自己出气,便提到了江陵令范理,称他是个坏官,没给自己任何特别的待遇。杨溥听后并没有问其他好的官员,只记下了这位被儿子指责为坏的范理。 随后,杨溥派人去调查范理的情况,结果发现范理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且非常有才干。于是,杨溥便亲自向皇帝推荐了范理,使得这位小县令迅速晋升,连升六级,最终成为知府。 杨溥识人有眼光,提拔范理的举动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尊敬。而范理虽然受到了杨溥的提拔,却始终未曾感激或主动与杨溥建立更深的私人关系。他始终认为,杨溥的提拔是基于他的才能和为百姓谋福,而非个人恩惠,因此并不需要特别的感谢。然而,当杨溥去世时,范理却为失去这位恩人感到万分悲痛。他专门从繁忙的政务中抽出时间,跨越四百多公里,历经四天的路程,去杨溥的墓前祭拜这位素未谋面的恩人。范理虽未以私人感情回报杨溥,但他以自己出色的政绩,回报了杨溥的知遇之恩。 范理与杨溥的关系,正如古话所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范理是那匹千里马,而杨溥则是慧眼识人的伯乐。两人之间的关系,不仅是相互扶持的典范,也是古代选官制度中,贤才与名将互惠互利的美好例证。 无论是杨溥还是范理,他们都具备了一个共同的品质:在困境中不放弃,在顺境中不骄傲。杨溥虽然曾被囚禁十年,但他从未放弃自己,而是不断充实自己,为未来的复出做好准备。而范理则在平凡的县令岗位上默默耕耘,凭借自己的努力赢得了杨溥的赏识。两人都证明了一个道理:机会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只要不放弃努力,成功终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