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庸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其地势险要,成为了金国防线的重中之重。为了抵御蒙古人入侵,金国朝廷在此修建了坚固的城墙,并派遣了一支精锐部队驻守此地。然而,成吉思汗为何能轻易攻下居庸关?这与他麾下的猛将哲别有着直接关系。哲别通过一个巧妙的计策,将金国自认为坚不可摧的居庸关攻破,随后长驱直入,围困了金国的都城中都(今北京)。
哲别的巧妙之计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同回顾这一段历史。
公元1211年春,成吉思汗指挥大军分三路进攻金国,年事已高的金国军队节节败退,成吉思汗的大军不断逼近中都。为了攻占中都,成吉思汗必须首先攻破居庸关。
居庸关是中都的重要门户,金国朝廷对此极为重视,不仅加固了防御工事,还将驻军增加至一万人,并派出了金国名将完颜福兴亲自指挥守卫。然而,尽管驻守兵力已经达到一万,居庸关仍被认为是一座不可攻破的关隘。平时,居庸关的守军只有三千人,而一万人的驻守显然已经是十分庞大的力量。
成吉思汗的军队虽然在居庸关受到了阻碍,金国士兵凭借坚固的防线和地形优势使得蒙古军无法接近关隘。然而,攻打居庸关的任务落到了哲别这位勇猛且富有智慧的将领手上。哲别不仅以神射手著称,更是一位极具战略眼光的军事家,他巧妙地运用计谋,轻松攻下了居庸关。
哲别使用的计策其实是一种“诈败”之术。具体来说,哲别采取了三个步骤,让完颜福兴彻底陷入了困境。
首先,他故意吸引完颜福兴的注意力。居庸关地形复杂,若以正面硬攻,蒙古军即便长久围攻,也未必能攻破这座关隘。因此,哲别决定采取智取的策略。他多次进行试探性进攻,之后故意丢弃武器和马匹等战略物资,假装撤退。完颜福兴看到这些情况后,认为蒙古军已经溃败,便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能够轻松击败哲别,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轻视了对方的实力。由于完颜福兴心生傲慢,他忽视了手下将领的警告,最终下令全军出动,追击哲别。
其次,哲别巧妙地引诱金国军队上当。在假装逃跑的过程中,哲别命令蒙古骑兵故意丢下奶酪和马奶酒等物品,甚至故意让几名蒙古士兵被金国俘虏。这些士兵在被完颜福兴审问时,按照事先安排的剧本,向金国军透露了假情报——他们说蒙古大本营有叛徒,导致他们不得不撤退。完颜福兴听后,误以为蒙古军的退却是因为内部问题,便命令部队马不停蹄地追击。
最后,哲别在敌人追击时设下伏击圈,等着金国军自投罗网。随着金国军队进入伏击圈,蒙古骑兵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金国军队顿时陷入困境,士兵们惊慌失措,局面迅速崩溃。完颜福兴的军队很快损失惨重,几乎丧失了大半力量。
哲别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一味消灭敌人,而是要轻松地夺取居庸关。正当战斗激烈进行时,哲别故意放出一条生路,让金国士兵逃回居庸关。金国士兵见状匆忙返回,但他们并不知道,哲别早已将穿着金国军服的蒙古士兵混入逃兵队伍中。当完颜福兴惊恐地返回居庸关时,他听到外面传来混乱的喊声,声称“蒙古人已占领居庸关”,这让他顿时陷入绝望。他根本没来得及追查,便慌忙逃出关口,最终无奈逃向中都。
这样,哲别轻松攻占了居庸关,为成吉思汗的大军开辟了通道,进而成功围困了中都,迫使金国投降。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即使是坚固的城墙,也无法抵挡心志不坚的敌人。在哲别的巧妙指挥下,居庸关的防守被轻松击破,成吉思汗的大军得以顺利进军,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