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太祖朱元璋临终时,他虽然明知孙子朱允炆的能力远不及儿子燕王朱棣,但他仍然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为了确保孙子能够顺利登基,朱元璋设法为他的继位铺平道路。朱元璋整治朝政,铲除腐败,采用极为严厉的刑法,如剥皮充草、抽肠、挑筋、剔膝盖等酷刑,以此来打击官场上的贪腐现象;他还清除那些权势庞大、拥兵自重的大臣。甚至连开国大将蓝玉,这位战功赫赫的“战神”,也未能逃过被彻底铲除的命运,惨遭三族灭绝和剥皮充草。
一些学者认为,如果蓝玉没有死,朱棣或许不敢轻易发动叛乱,也不会有后来的“靖难之役”。那么,为什么朱元璋要杀死这些开国功臣呢?难道他是为了帮助后来的继位者建文帝扫除障碍,还是故意让建文帝没有得力的助手?
朱元璋出生贫苦,早年放羊、做和尚、乞讨,深知民间疾苦,因此对官员贪污腐化有着强烈的仇恨。他发誓要摧毁元朝腐败的政权。建国后,他发布法令,要求官员如果贪污超过60两纹银,便要受到严惩,轻则打刑,重则剥皮充草。按照当时的标准,60两银子相当于今天的八万元人民币,然而由于官员的薪水普遍较低,低薪就促成了腐败的滋生。
朱元璋确立了大规模的反腐政策,在他31年的统治中,共有15万名贪官被处决。很多贪官遭遇了极为残忍的惩罚——剥皮充草。被剥皮的贪官尸体被处理成“人皮草人”,并展示在官府门前或土地庙前,以此警示当权者不要贪污腐化,否则将遭受同样的命运。
其中,蓝玉是最著名的受害者之一。蓝玉,安徽定远人,和朱元璋有着复杂的亲戚关系。他曾是常遇春的妻弟,因长期跟随常遇春征战,立下赫赫战功。常遇春去世后,蓝玉接替了常遇春的位置,成为一名重要的将领。他因才智和勇猛屡次立功,曾被封为永昌侯、征虏大将军、凉国公。凭借着这些显赫的战功,蓝玉一度显得有些自视甚高,甚至有些傲慢。
一次,蓝玉在回关后,由于守城者迟迟未开门,他竟然亲自破门而入。此事激怒了朱元璋,他对蓝玉进行了严厉批评,但蓝玉并未改正自己的态度。直至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告密称蓝玉有谋反之举,朱元璋以此为由逮捕了他,并牵连了大批功臣和名将,蓝玉案件涉及的人数达到了两万五千人之多。最终,朱元璋将蓝玉三族满门抄斩,并以剥皮充草的方式对其处置。为了震慑其他人,蓝玉的人皮还被送到他女儿的蜀王府,显示出无比的残酷与震慑力。
朱元璋为何要清除这些开国功臣?其实,这一切要追溯到洪武二十五年。当时,朱元璋和他的嫡长子朱标一同前往陕西视察,不幸二人均感染风寒,朱标不治身亡。朱标是朱元璋最为看重的继承人,学识渊博、仁爱宽厚,深得朝臣爱戴和拥护。他的去世,使得太子之位空缺。
朱元璋曾有两个选择,分别是朱标的长子朱允炆和燕王朱棣。然而,由于朱棣是庶出(其母亲至今无确切记载),朝内大臣普遍对他不太看好。尽管朱棣在各方面与朱元璋非常相似,杀伐决断,才智过人,是继位的理想人选,但最终,朱元璋还是选择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朱元璋害怕孙子不能制衡蓝玉等权臣,因此在去世之前,他一方面清除了大部分的开国功臣,另一方面也清理了可能威胁到建文帝统治的势力。
朱元璋看似为建文帝扫清了障碍,却也让后来的燕王朱棣有了机会。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成功夺取了皇位,而建文帝手中几乎没有可以信任的重臣。值得一提的是,朱棣的即位后,大明王朝进入了鼎盛的永乐盛世,国运大振,也许一切都注定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