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河阳之战李光弼赢得有多艰辛?除了叛军,他还要面对部下的捅刀子
迪丽瓦拉
2025-09-13 04:02:46
0

提到“大唐中兴第一名臣”,人们往往会想到郭子仪。然而,如果单论战功,李光弼的成就实际上远远超过了郭子仪。

在邺城之战失利后,郭子仪被解除所有军职,无法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的后期,而李光弼则成为了真正的主角。不过遗憾的是,李光弼并没有享受到最终胜利的荣耀,因为最后的胜利者是仆固怀恩,而非李光弼。此时的李光弼已经不再是朔方节度使,而是被任命为河南副元帅,镇守临淮,远离了主战场。

大唐军界的两把尖刀,郭子仪和李光弼,最终都没有坚持到最后。郭子仪在中途被迫退场,而李光弼也在关键时刻隐退。这让人不禁思考,朝廷真的缺少人才吗?当然不是。否则,怎么可能有年逾八旬的郭子仪仍在沙场上奋战?

不过,朝廷对这两位英雄的态度却截然不同。郭子仪一直受到压制,半路退场并不令人意外,而李光弼却被寄予了厚望,然而他最终还是选择了隐退。

李光弼的退出并非出于个人意愿,而是迫不得已。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原来,李光弼已无法控制自己的部下,如果不及时将他调离,很可能他会成为第二个李国贞,被部下所背叛。

李光弼向来以严军著称,然而他竟然连自己的部队也无法约束?我们从河阳之战谈起。

在河阳之战中,李光弼的最大敌人竟然是自己的部下。郭子仪被罢职后,李光弼接任了天下兵马副元帅和朔方节度使,成为了实际上的平叛总指挥。由于邺城之战的失败,叛军史思明重新占领河北,向河南进发。唐军从攻势转为防守,黄河两岸成了新的战场。

毫无疑问,洛阳是叛军的目标。为了保护洛阳,李光弼决定将防线重点放在北面的黄河要塞上。然而,史思明巧妙地改变了战术,暗中将进攻方向转向滑州和汴州。史思明的猛攻让汴滑节度使许叔冀迅速投降,导致叛军兵分两路,一路南下进攻临淮,一路西进逼近洛阳。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李光弼决定放弃洛阳,留下一个空城迷惑敌人。唐军则北渡黄河,集中力量防守河阳。李光弼的目的很明确,虽然洛阳无法守住,但他不能让河南的土地轻易交给敌人,必须在敌占区插入一根钉子,为反攻保留一块根据地,同时牵制敌军,防止他们西进威胁长安。河阳就是这根钉子。

于是,河阳之战爆发。虽然这场战斗最终胜利,但赢得异常艰苦。李光弼不仅要抵御叛军的正面攻击,还要应对部下的消极怠工,甚至背后捅刀。

事情的苗头早在李光弼上任之初就显现出来了。第一个“磨刀客”是张用济,他因李光弼的严苛管理而不满,暗中与一些士兵串联,提出要夜间突袭洛阳,企图反抗李光弼的指挥。张用济的计划得到了不少士兵的响应,他们摩拳擦掌,准备行动。

幸亏这一计划被副使仆固怀恩及时发现并制止,仆固怀恩劝告众人:“这么做等于是谋反,朝廷会认为这是郭子仪在背后指使,岂不是害了他?”张用济的计划才未能付诸实施。事后,李光弼得知此事后,迅速以张用济行动迟缓为由下令处决他。

然而,张用济的死并未能让李光弼松一口气。仆固怀恩突然带着500名胡骑赶来,气氛紧张,仿佛要找李光弼算账。李光弼意识到事态严重,生怕自己会像李国贞一样被部下做掉。幸好,仆固怀恩并不打算闹大,他只是想给李光弼施加压力。李光弼表面轻松,故作态度,化解了这场危机。

如果没有仆固怀恩的调解,李光弼可能已经命丧军营。这一切显示出河阳之战的艰难。

李光弼凭借超凡的智慧和坚定的意志,采取了“三刀”策略,震慑了全军。第一招,他用自己开刀,威胁士兵:“如果我半步退却,你们就可以用这把刀杀了我。”第二招,他用亲信开刀,要求郝廷玉打头阵,如果退却就当场斩杀。郝廷玉果真退却了,但他解释自己换马再战,李光弼决定暂不杀他。第三招,他用仆固玚开刀,仆固玚在战斗中出现了短暂的退却,李光弼命令监军提刀取其首级。最终,仆固玚和他父亲都重回战场,奋勇作战。

唐军最终成功打退了叛军的进攻,赢得了河阳之战的胜利。然而,胜利背后隐藏的李光弼与部下的矛盾却日益加剧。

在邙山之战中,李光弼本计划固守怀州,但监军鱼朝恩的介入却搅乱了局面。鱼朝恩坚持要求立即收复洛阳,仆固怀恩也附和了他的意见,并向朝廷上书,声称收复洛阳只是小事一桩。然而,由于李光弼的计划屡屡遭遇破坏,最终他不得不改动战略,将部分部队留在河阳,自己与仆固怀恩带领主力军进攻洛阳。

在邙山,李光弼命令营地设于险要地带,但仆固怀恩却偏要选择平原扎营,显然是在故意给李光弼设置难题。结果,叛军假装败退,引诱唐军进入伏击圈,造成了唐军的惨重损失。李光弼被迫撤退,最终大败而归。

这一场战斗的失败,并非单纯的战术失误。李光弼被自己人陷害,完全无法应对朔方军的反叛。鱼朝恩在其中的角色,让人堪忧。

李光弼最终被迫向朝廷请罪,唐肃宗看到整个局势的复杂性,决定将李光弼调任临淮,远离朔方军。

至于李光弼与朔方军的关系,更是错综复杂。作为契丹人,李光弼与朔方军有着深厚的渊源,而这一关系也让他成为了朝廷的信任对象。但在藩镇制度的背景下,朔方军逐渐形成了私兵倾向,郭子仪的军队越来越像是家族私产。朝廷最终决定由李光弼接管朔方军,目的就是为了打破郭子仪的权力垄断。

然而,李光弼显然未能处理好与朔方军的关系,最终无奈撤离。朔方军的权力过于庞大,甚至成了唐朝的隐患。

历史往往如此循环往复。像大唐帝国一样,某些强大的国家也常被其“先进的制度”拖进泥潭,最终走向衰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女... 蔡州城的陷落标志着金朝的灭亡。金哀宗完颜守绪在临终前自缢,随后尸体被火焚毁,但这一切的过程并不完全符...
原创 兴... 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灭亡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无论是刘邦顺利进入咸阳,还是项羽杀死了秦朝的最后一位...
原创 北... 公元1125年,位于白山黑水之间的金国以迅猛之势铲除了存在了二百多年的辽国。随着金国不断扩展自己的疆...
原创 三... 文/寂寞的红酒 吕布在三国时期被誉为武力值最高的将领,他手持方天画戟,骑着能跑千里的赤兔马,几乎无人...
原创 为... 喜欢历史的人常常会在历史书中遇到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在唐朝之后,少数民族越来越难以对付。...
原创 汉... 汉武帝一生致力于与匈奴的战斗,然而在失去了卫青与霍去病之后,晚年的军事表现却出现了连续的失败。汉武帝...
原创 汉... 东汉末年,历史被分为三国时期。提到东汉,它是继西汉之后,重新实现大一统的王朝,历经了长达195年的辉...
原创 诸...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公元228年,诸葛亮发起了第一次北伐。在出征之前,魏延向诸葛亮提出了一项...
原创 后... 朱灵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名将,位居张辽等五子良将之后,堪称“第六良将”。他最初投靠袁绍,但因一系列事件,...
原创 关... 在关羽走麦城的过程中,许多人认为他是在临沮被捕并遭杀害的。马超曾被认为是“封地”在临沮,因此被指责见...
原创 唐... 在古代历史中,谥号作为对皇帝、诸侯、大臣等重要人物的生平评价,是一种非常特殊且高贵的荣誉。并非每个人...
原创 为... 220年,曹丕继位后,立即任命贾诩为太尉。此举一传到孙权耳中,孙权忍不住笑了!(《三国志·贾诩传》引...
原创 襄... 公元219年,蜀国的关键时刻 公元219年对蜀汉来说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刘备成功攻占汉中并进位为汉...
原创 得... 提到诸葛亮,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不仅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被塑造成几乎神化的英雄形象,实际上...
原创 韩... 韩国人觉得自己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牛逼,这种自豪感其实挺常见的。谁不想吹吹自家历史啊?但他们有些说法确...
原创 蜀... 蜀汉五虎上将:英雄本色 蜀汉五虎上将,这五位英雄的出身背景各有不同,但他们共有的特点是都是当时的杰...
原创 白... 刘备,这位蜀汉的开国皇帝,最初只是一介平民。然而,凭借着持之以恒的努力和聪明才智,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
原创 成... 三国时期,益州地区是中国西南的一个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刘备领导下的蜀汉政权正是依靠益州的优越地...
原创 曹... 诸葛亮在他所处的历史时期无疑是一个极为难得的人才。在众多领袖中,他的光芒耀眼,众人对他的才能都十分敬...
原创 雍... 清朝的雍正皇帝是个极具个性的人物,他有“有恩必还,有仇必报”的原则,这一点在他的统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