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明文化论坛聚焦文化遗产活化创新与科技赋能
迪丽瓦拉
2025-09-13 04:02:57
0

▲6月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2025明文化论坛新闻发布会。市文物局、昌平区、中国明史学会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

北京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豪杰:

明文化是北京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文化论坛的举办,为我们搭建起一个深入挖掘明文化内涵、推动明文化传播传承的重要平台,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在加强遗产保护、做好研究阐释、扩大文化传播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提高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

在遗产保护方面,我们编制《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深挖遗产价值内涵,提升展示传播水平,谋划部署系列重点项目,积极推动世界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有效监管,在遗产本体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展示阐释教育、社会公众宣传、保护管理机构与能力建设、财政投入保障等方面开展了持续有效的工作,促进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在价值阐释方面,我们整合全市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推动成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联盟,构建世界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体系,推动一大批高水平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项目实施落地,重点实施了箭扣长城、大庄科长城、天坛、故宫养心殿等研究性修缮项目,推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文化传播方面,我们编制推出《世界遗产在北京》手册,打造“世界遗产在北京”文化宣传品牌。同时,积极引入腾讯基金、黄廷方慈善基金等社会资本支持北京遗产保护项目,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展“遗产保护进校园”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度。

昌平区是北京“三条文化带”的交汇之地,拥有明十三陵、居庸关长城、巩华城等多处标志性的明文化遗存。自2022年起,昌平区已成功举办三届明文化论坛,这对于凝聚各方力量,提升明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已经北京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后正式向社会发布,在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传承发展与活化利用”,这已经成为全市一项重要的工作部署。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与昌平区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凸显明文化品牌,打造‘全球明文化交流研究中心’这一重要任务”,让大众了解明文化、感受明文化、传播明文化,为首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记者提问

记者:请问北京市在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未来有什么样的发展思路?

北京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豪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的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近年来,北京以《“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北京市科技赋能文化领域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为纲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修订施行为契机,秉承“文物保护成果的全民共享”理念,构建起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全新格局,在文化领域数字化赋能和信息化转型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科技筑牢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

科技为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从重点保护向系统保护、整体保护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近年来,市文物局推出一系列举措,构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体系。比如,通过无人机全景航拍与点云空间三维建模,为包括明长城在内的长城文化遗产建立“全生命周期档案”,为日常巡查、风险监测、保护修缮、展示利用打下基础。同时,推动建设长城资源管理和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整合资源管理、本体保护、灾害识别、灾害监测等应用范围,实现对明长城和其他世界文化遗产的多维度动态监测和精细化管理。

另外,也通过布设数千个物联网传感器,实现了北京中轴线(遗产)监测实时获取数据,实时监测钟鼓楼、永定门等遗产点的温湿度、振动等数据,构建“全息感知、实时监测、智能分析、协同管理”的遗产保护体系。这些措施都有效提升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水平。

二、科技提升文化传承创新水平

科技用代码唤醒沉睡的文化基因,让历史文化遗产上线入“云”,以鲜活生动的应用场景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为文化遗产传承提供全新的方式和途径。

积极推动以博物馆数字资源为基础,以数字化作为展示传播手段的应用场景落地。近年来,北京市文物局建立“北京市博物馆大数据平台”,整合政务、业务、公共服务三大模块,汇集北京地区博物馆藏品、展览、社教活动、文创等各项数据资源。2023年,又在该平台的基础上,推出“北京博物馆云”小程序,为广大用户提供查询、预约、展览推介、社教活动报名等一站式服务功能,极大提高了观众的便利性。同时,还与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开展“北京之声·博物馆”项目,为北京博物馆免费配备导览系统,通过搭建云端“有声博物馆”矩阵,逐步建立起全市统一的博物馆声音服务体系。

三、科技赋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科技为多学科、多领域、多部门协同合作搭建桥梁。市文物局积极整合政府、文博机构、科技企业、高校科研单位、投资机构等多元主体,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以长城资源文化为依托,推动城埠型村庄保护利用与特色产业培育相结合,引导民宿集群、非遗工坊、研学基地等新业态发展,形成“一村一主题”的长城乡村振兴示范样板。这个在昌平区得到了很好的落地。

今年6月,市文物局还联合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推出2025年北京博物馆季科技月,已于6月5日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启动,科技月旨在通过博物馆与科技企业的深度互访、定向对接、对话研讨、科技成果路演等一系列活动,探索“博物馆+科技”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注入强劲动能,也请各位媒体朋友持续关注科技月和随后开展的博物馆季的其他主题月活动。

未来,市文物局将持续加强全市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鼓励开展文物保护数字化工作。通过科技赋能夯实文化根基,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亮”起来、“潮”起来。最后,也期待更多优秀成果在北京、在昌平落地,让文化魅力在科技赋能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朱... 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历史长河中,多个朝代经历了更替与兴亡,尤其是在那些动荡的战乱时期,往往伴随着旧王...
原创 中... 在传统观念中,历史上的一些少数民族和草原政权,通常不被认为重视伦理和辈分。姑侄、祖孙共嫁一夫,或是外...
原创 明... 靖难之役是明成祖朱棣一生中最为人称道的壮举,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的篇章。朱棣凭借少数兵力成功发动...
原创 为... 隋唐时期,英雄豪杰并起,文武双全的将领层出不穷,堪比三国时代的英勇风采。在那个乱世中,各路英雄纷纷挺...
原创 来... 你好,亲爱的读者朋友!在您开始阅读本文之前,恳请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您就能更方便地参与未来的分享...
原创 他... 太监,作为中国历史上独特的群体,始终扮演着非同寻常的角色。他们在身心上经历了特殊的改变,但却展现出坚...
原创 左... 左宗棠与兰州西城门的修缮 清廷:钱太少,不适合贪污,拒绝报销! 1872年7月15日,左宗棠经过...
原创 清... 明朝是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其后的清朝则是由满族这个少数民族所创建。清朝的历史上同样有辉煌的...
原创 清... 姓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脉络中。自从夏朝建立以来,开国君主禹的儿子...
原创 此... 三国时期,庞统这个人物可谓是曾经经历了不少波折与困扰。一开始,因其外貌平平无奇,他的才华不被世人所看...
原创 罕... 在清朝末年,随着西方列强与中国的互动日益加深,许多先进技术陆续传入中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便是摄影...
原创 清... 清宫选秀制度,以品行与门第为基础,成为后宫女子命运的分水岭,决定了她们是否能够获得荣华富贵,亦或沦为...
原创 刘... 相比于三国时期的曹操,刘备常常被描绘成仁爱、无野心的形象。作为汉室的宗亲,刘备一生心怀匡扶汉室的重任...
原创 左... 左宗棠是一位在晚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核心人物,对清王朝的统治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尤其是在新疆,他不仅克服...
原创 女... 蔡州城的陷落标志着金朝的灭亡。金哀宗完颜守绪在临终前自缢,随后尸体被火焚毁,但这一切的过程并不完全符...
原创 兴... 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灭亡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无论是刘邦顺利进入咸阳,还是项羽杀死了秦朝的最后一位...
原创 北... 公元1125年,位于白山黑水之间的金国以迅猛之势铲除了存在了二百多年的辽国。随着金国不断扩展自己的疆...
原创 三... 文/寂寞的红酒 吕布在三国时期被誉为武力值最高的将领,他手持方天画戟,骑着能跑千里的赤兔马,几乎无人...
原创 为... 喜欢历史的人常常会在历史书中遇到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在唐朝之后,少数民族越来越难以对付。...
原创 汉... 汉武帝一生致力于与匈奴的战斗,然而在失去了卫青与霍去病之后,晚年的军事表现却出现了连续的失败。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