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4年,基辅街头硝烟弥漫,亚努科维奇匆忙逃离,乌克兰彻底告别了"骑墙"时代。
可十年过去,当炮声成了乌克兰的背景音时,越来越多人开始琢磨:咱们当年是不是选错了路?
那个被骂成"卖国贼"的亚努科维奇,到底给乌克兰留下了啥?这些年的选择又付出了什么代价?
作者-水
从"欧洲粮仓"到"欧洲战场"
粮仓变战场,十年一场梦。这话听着像电影台词,可对乌克兰人来说,这就是血淋淋的现实。
还记得2013年的乌克兰吗?那会儿虽然不算富裕,但好歹是个正常国家。黑土地里长出的小麦装满了货船,顿巴斯的钢铁厂机器轰鸣,敖德萨港口里各国商船来来往往。老百姓虽然抱怨政府腐败,但起码能安安稳稳过日子,孩子们放学后在楼下踢球,大人们围着餐桌聊天。
那时候,一个普通矿工的月薪能买250个面包,城市白领的工资接近1000美元。虽然跟西欧比还差得远,但在当地也算体面生活了。
可你看看现在的乌克兰?国土五分之一被占,800万人逃到国外,超市里面包的价格是战前的12倍。那些曾经在独立广场上挥舞欧盟旗帜的年轻人,要么躺在顿涅茨克的战壕里,要么在波兰的工地上搬砖。
说起来也是够讽刺的,当年那些喊着"拥抱欧洲"口号的人,现在确实到了欧洲,只不过不是以他们想象的方式。
乌克兰女性成了欧洲的代孕工具,一个婴儿2万美元,她们只能拿到其中一小部分。这算哪门子的"欧洲梦"?
基辅国际社会学研究所的数据更扎心:63%的乌克兰人表示,如果当年维持平衡外交,今天会是完全不同的景象。在那些参与推翻亚努科维奇的民众中,89%的人表示后悔。
这账算下来,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当初满心欢喜地以为要过上欧洲人的生活,结果连俄罗斯人的日子都不如了。谁知道,最终等来的不是牛奶和蜂蜜,而是导弹和防空警报。
亚努科维奇的"两头讨好"智慧
话说回来,那个被骂得狗血淋头的亚努科维奇,到底干了啥"罪大恶极"的事儿?
你得承认,这人确实有点小聪明。他深知乌克兰就是个夹在大国之间的"三明治",西边是虎视眈眈的欧盟,东边是块头巨大的俄罗斯。作为一个小国领导人,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左右逢源,谁家的便宜都占点。
亚努科维奇最拿手的就是这套"平衡外交",一边跟俄罗斯签《哈尔科夫协议》,用克里米亚军港的续租权换来天然气30%的折扣,让乌克兰老百姓享受便宜的暖气;一边跟欧盟眉来眼去,讨论自贸协定的可能性。
老实说,这招还真管用。2010到2013年,乌克兰实现了连续三年经济增长,GDP增长率最高达到4.3%,失业率降到7.8%。要知道,2025年乌克兰的失业率已经突破了40%!
敖德萨港就是这种平衡外交的最大受益者,当年乌俄自贸协定让这里年吞吐量突破1.2亿吨,成了黑海地区最繁忙的港口之一。现在呢?港口里停的不是货船,是军舰。
亚努科维奇还有个被人忽视的功劳:军工合作。2010-2013年间,乌俄军工企业有53个合作项目,年贸易额达27亿美元。那时候的乌克兰士兵还能跟俄军并肩操作S-300防空系统,两国的巡洋舰并排停在敖德萨港。
可惜啊,这种"脚踏两只船"的策略虽然聪明,却容不得半点差池。2013年11月,当欧盟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时,亚努科维奇选择了俄罗斯开出的150亿美元贷款。这钱足够支付乌克兰全国公务员三年工资,换作是你,你咋选?
没想到这一下就捅了马蜂窝,西方那些"民主导师"们可不答应了,立马组织起颜色革命,硬生生把这个懂得平衡艺术的领导人给赶跑了。
西方那套"洗脑"把戏
说到西方干预,这事儿可真不是什么阴谋论,而是明摆着的事实。
还记得约翰·麦凯恩那个老头吗?2013年12月,这位美国参议员不远万里飞到基辅,在独立广场的舞台上声嘶力竭地喊:"我们来支持乌克兰人民的民主事业!"那架势,就像在自家后院演讲似的。
更绝的是美国助理国务卿纽兰,这位女士亲自到场给示威者分发食物,把印着星条旗的饼干盒塞给抗议者,你说这算不算直接干涉内政?
这些还只是台面上的动作,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2023年解密的文件显示,2013年美国驻乌大使馆划拨了2800万美元用于"民主推广"。这钱资助了67个青年社团、42家地方媒体和19个议员助理培训项目。
得,这下好了。乌克兰议会关于欧盟联系国协定的表决现场,反对派议员手里的平板电脑全都贴着星条旗贴纸,这是要多明显才算明显?
莫斯科卡内基中心的研究员说得挺到位:西方国家推动乌克兰"向西看"的战略,彻底打破了黑海地区的地缘平衡。亚努科维奇想维持的中间立场,最终被迫选边站队。
这种外部干预有多狠?看看结果就知道了。2014年2月18日,示威突然升级,几千名抗议者冲向议会大楼,跟警方爆发激烈冲突。冲突造成数十人死亡、近千人受伤。
那天凌晨的监控录像显示,那个体重128公斤的总统穿着睡衣,赤脚跑过铺着波斯地毯的走廊。三小时后,俄军直升机载着他消失在暴风雪中。一个国家的命运,就这样在外部势力的推动下被改写了。
折腾来折腾去,乌克兰成了什么样子?克里米亚没了,顿巴斯乱了,经济垮了,人口少了。当年那些承诺"民主与繁荣"的西方政客们,现在在哪儿?
这笔账到底值不值
账算到这儿,咱们不禁要问:这些年的选择,到底图的啥呢?
亚努科维奇执政时期,乌克兰GDP从2010年的1367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833亿美元。2014年政权更替后,GDP直接腰斩到910亿美元,到现在也没恢复到当年水平。
再2022年战争爆发前,乌克兰人口还有4300万,现在锐减到3500万。670万人逃往国外,数十万年轻人永远长眠于战场。这还不算那些在国外刷盘子、当保姆的乌克兰人。
更别说那些人情账了,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多少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
这么一比较,那个被骂成"腐败分子"的亚努科维奇,反倒显得像个天使。哈尔科夫大学退休教授一脸苦涩地说:"他可能偷了几亿美元,可至少没把国家拖入战争,没害死几十万年轻人。"
讽刺的是,美国调查记者曝光现任总统泽连斯基家族海外资产超13亿美元,比亚努科维奇贪污的数字还要惊人。区别是啥?当年老百姓还能吃饱饭骂贪官,现在连电都时不时断,却不敢多说一句。
犯嘀咕的不只是普通老百姓,基辅大学历史系教授对《卫报》说:"2014年的政权更迭确实是乌克兰历史的转折点,但这个转折是否朝着正确方向,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怀疑。"
当年布鲁塞尔谈判桌上,亚努科维奇曾指着地图警告:"乌克兰就像夹在磨盘间的麦子。"十年后的今天,这话一语成谶。美国军火商赚走470亿美元,俄罗斯拿下亚速海控制权,欧盟获得数百万廉价劳工,只有乌克兰在支付鲜血账单。
结语
说到底,亚努科维奇可能确实贪了不少钱,但好歹人家知道啥叫见好就收,啥叫适可而止。对乌克兰这样的小国来说,左右逢源可能比一条道走到黑更靠谱。在大国角力中,活着才是最高纲领。
你觉得呢,如果重新选一次,乌克兰人还会这么干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