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上,许多评论家提出,秦末征伐百越的五十万秦军未回防秦国的原因,归结于秦始皇曾下过密令,要求禁止秦军回防,为的是中国的统一。每当看到这些论调时,我不禁为秦始皇的无私精神感到热血沸腾。然而,翻阅史书并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秦始皇曾下过这样的命令,而考虑到秦始皇的实际为人,我们也难以想象他有如此高尚的情怀。那么,秦军为何未回防秦国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赵佗是否真的有能力拯救秦国呢?
百越的历史背景
百越这个名称泛指古代中国东南沿海和岭南地区的土著居民。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百越的分布范围“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也就是说,百越的居民从今天的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一直延伸到越南北部,横跨七八千里,形成一个大致的半月形区域,这里正是古越族最为集中的分布地。
按民族分类,百越人可以分为六大部分:于越、东越、闽越、南越、西瓯和骆越。他们生活在丘陵和河谷之间,居住形式以部落为主,习惯与中原地区大为不同,语言也并不相通,且族群繁杂,种姓不同,故称百越。
百越地区气候炎热潮湿,森林茂密,江河纵横,交通不便,主要依赖舟船而非车马。春秋末期,越国崛起与吴国争霸,逐渐被中原地区认识。实际上,越国只是百越中的于越,而骆越则主要分布于今天的越南境内。
按地理分界,百越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位于越国的于越,与中原的交往频繁,甚至一度称霸中原;第二部分为活动在武夷山丘陵的越人,主要分布在今天浙江南部和福建,全称东越和闽越,这两个部族语言相通;第三部分则是位于岭南的越人,主要分布在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称为南越。
在商朝、西周时期,南越和东越与中原几乎没有政治联系。直到楚国崛起,才开始对百越地区产生影响,并逐渐推动中原文明进入百越。这一过程中,百越与中原的联系逐渐增多,尤其是在战国时期,百越在文化上受到了一定影响。
秦始皇统一之战:南定百越最为艰难
秦始皇的统一战役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吞并六国,其次北逐匈奴,最后南征百越。吞并六国最为震撼,而南征百越却是最为艰难的。
初期不顺
秦帝国初期的南征百越,东越被迅速平定,但南越的征服却遭遇了严重困难。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翦灭楚,开始征服越国的故土,并与南越展开接触。尽管王翦征服了楚国在百越地区的部分领土,但南越、西瓯仍未被平定。
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决定加大南征力度,集中五十万大军,兵分五路,向南推进。这一战役,秦军对闽越的进攻较为顺利,很快攻占了闽越地区并设立了闽中郡。然而,西瓯和南越的战斗却异常艰难。秦军攻势迅猛,迅速夺取了重要的战略地带,但南越、西瓯的抵抗非常顽强。越人并未屈服,迅速组织反击,并采取游击战术,使得秦军陷入持久战,未能迅速获胜。
拉锯战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为了确保粮草供应,秦军开始修建灵渠,这是继都江堰和郑国渠之后的第三大水利工程。灵渠的建设不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与越人的抗争同步进行。越人全力破坏渠道建设,而秦军则不断加大护卫力度。
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西瓯的君长宋被秦军杀害,越人继续在丛林中抗击秦军。越人的偷袭战术使秦军损失惨重,秦军指挥官尉屠睢阵亡。面对如此顽强的抵抗,秦始皇不得不重新调整战术。
灵渠修通后的战略变化
经过五年的努力,灵渠终于在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建成。灵渠的开通,极大改善了秦军的后勤供应,使得南越地区的征服变得更加可行。随之而来,秦始皇调整了南征策略,开始通过军事占领与移民相结合的方式,稳固统治南越。
他派遣大量移民,包括罪犯、流亡者和杂牌军,组成了新的征兵力量,并加大了对南越地区的文化渗透,推动了中原文化在南越的扎根。与此同时,秦朝的军事力量继续推进,逐步占领越人的山寨,并分设了三个郡,桂林、象郡和南海,开始加强对南越的统治。
赵佗未北上支援秦国的原因
尽管秦始皇花费巨大人力物力将南越纳入秦朝版图,但当秦朝发生大乱时,赵佗却未率秦军北上支援。其原因并非秦始皇下达了“禁止回防”的密令,而是基于以下几个实际情况:
1. 新领土的统治不稳:南越的统治根基尚不稳固,百越人未完全屈服,且经常发动反抗。一旦赵佗带领秦军北上,岭南的局势必将失控,给秦朝带来更大的困扰。
2. 秦军的战斗力不足:南越的秦军多数由杂牌军组成,战斗力有限。加上士兵对秦朝缺乏忠诚,很多人宁愿留在岭南过上安定的生活,也不愿返回北方支援。
3. 政治局势的变化:秦始皇死后,秦朝内部陷入混乱,赵佗作为一名地方领主,对暴虐的秦二世并没有太多感情。他在岭南成功自立,并且在当地采取了更加宽松的政策,最终在公元前204年建立了南越国,成为南越武王。
总的来说,尽管秦始皇没有发布禁止回防的命令,但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将南越纳入了中国版图,为后来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而南越的独立,也充分反映了当时政权的脆弱性,以及地方势力对中央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