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作为三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刘备和孙权相比,曹操在用人方面无疑是最为成功的。他不仅能识人,还能用人,并且把这些能人巧妙地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刘备有“五虎上将”,而曹操也有“七子良将”。除此之外,曹操的麾下还有一支被誉为“八虎骑”的精锐部队,尽管这支队伍的名字并不如“五虎上将”那般官方化和广为流传。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尽管“五子良将”和“五虎上将”这两个称号深入人心,但这些名号并非官方正式认证的,它们更是经过历史的演绎和民间的传承形成的。例如,陈寿在《三国志·魏书第九·诸夏侯曹》中将曹魏的宗室和名臣做了一个集合式的列传,这其中的许多人物最后被后世称为“五虎上将”。相比之下,曹魏的“八虎骑”虽然在当时同样具有重要地位,但它的名声就不如“五虎上将”那样响亮。
曹魏的“八虎骑”成员中,曹家占据了五席:曹仁、曹纯、曹洪、曹休、曹真;夏侯家则有三员:夏侯惇、夏侯渊和夏侯尚。曹仁、曹纯、曹洪、夏侯惇、夏侯渊这五人属于曹操的同时代,属于早期的精英,而曹魏宗室的第二代人中,只有曹休、曹真和夏侯尚三人被纳入其中。遗憾的是,这其中曹纯和夏侯渊在早期便去世,未能活到曹操去世。
曹丕继位称帝后,夏侯惇、曹仁、夏侯尚三位虎骑将领也相继去世。此时,曹魏的老一代将领几乎已经凋零,曹洪此时也几乎退居二线,处于类似养老状态。夏侯惇于220年因病去世,曹仁则在223年去世,史书记载他因濡须之战的失败而郁郁而终。夏侯尚则于226年病逝,死因与其深爱的妾被杀有关,年纪尚轻,可能未满40岁。
从这些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八虎骑”都未能活到曹丕的统治时期,而活到魏明帝曹睿时代的也屈指可数。即使如此,这些将领也没能逃脱命运的安排。曹丕开始削弱宗室的权力,而这一过程在魏明帝时代更为明显。曹休于228年去世,死因是因战败后感染了毒疽;曹真则在231年去世,同样因病辞世。曹真作为唯一的养子,尽管才干出众,却并非曹氏或夏侯氏的亲族血脉。
“八虎骑”的逐渐去世,对于曹魏政权无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曹魏的宗室政策极为严苛,曹丕由于对父亲曹操的“夺嫡”阴影,开始采取了更为极端的手段来限制宗室的权力。这些曾经在曹操时代得到极大信任的宗亲,到了曹丕时代,却逐渐被排除在外,权力被削弱。直到232年后,曹魏的宗室已经无法承担起重任,这不仅让像司马懿、郭淮等将领的声望迅速上升,也使得魏明帝在临终时感到无法依靠的宗室力量。换言之,若是“八虎骑”没有英年早逝,司马懿的权力根本没有机会壮大。
如果曹丕能够压制士族,曹魏的江山或许永远不会落入司马家族之手,也不会发生后来的“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司马家族因此成为历史的反面角色之一。而“八虎骑”无疑是曹魏建立和巩固江山的功臣,曹仁、曹洪、夏侯惇等人曾独当一面,开疆拓土,帮助曹操稳固了政权。早期,曹仁和曹洪都曾在关键战役中为曹魏立下赫赫战功,而夏侯惇则凭借其与曹操的深厚关系,长期担任曹魏的二把手。
不可否认的是,曹操时期的“八虎骑”凭借其卓越的能力,对曹魏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然而,由于后来的年轻一代未能接过权力重担,以及许多核心人物的英年早逝,最终导致了曹魏政权的衰弱。这一变化不可避免地推动了司马懿等人的崛起,并为后来的历史变动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