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蜀汉后主刘禅的决策时,即使各人对他的看法不一,但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当刘禅面对邓艾大军即将围困成都的那一刻,他是否真的仅剩投降这一条路可走呢?
从表面上看,成都城内已无可倚仗的大将可用。古战场上一位大将非但能统领士兵,更是将士们的精神支柱,缺乏大将的指挥使得军队士气低落,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而原本负责守卫成都的七万大军已经交由诸葛瞻指挥,结果在绵竹一带损失惨重,几乎没有剩余兵力。因此,在刘禅的眼下,成都城似乎真的已到山穷水尽之时,无兵无将,投降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
但事实真如此简单吗?难道真的没有其他选择摆在刘禅的面前吗?大家好,我是虫子天下!今天我们只讨论小说中的情节,不涉及历史真实性。
如果抛开真实历史的纷繁复杂,单从小说角度看,刘禅其实仍然有多个选择,远不止于投降。
第一种选择,是誓死不愿成为亡国之君。尽管成都正面临围城的压力,但事情虽险并未绝望。如果刘禅能在此刻激励士兵,决心与邓艾的军队决一死战,即使最后未能制胜,也至少会让世人铭记他不愿轻言投降的勇气。
第二种选择,是坚定守城,耐心等待援军。即便成都已被围困,从后来的历史轨迹看,邓艾接收成都的财物表明,城内的粮草依然充足,能够在短时间内维持守卫。而剑阁一带还有姜维的部队,即便不能全力支援,也可以分军来帮助成都。
第三种选择,则是向南蛮寻求支援。诸葛亮在世时,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让南蛮部落心服口服,除了谋求北伐的后顾之忧,也为蜀汉建立了后备力量。虽然此时孟获或许已经不在,但诸葛亮的影响力不会就此消失。刘禅如能派遣一位善于沟通的人前往南蛮,完全可以号召南蛮的兵力,对邓艾发起出乎意料的袭击。
不论刘禅采用哪种选择,摆在他面前的选择都远优于投降。但为何刘禅仍然执意选择投降呢?或许,这与诸葛亮当年所制定的政策有紧密关联。
是否还记得钟会在定军山祭拜诸葛亮的故事?当时,诸葛亮的英灵曾告诫钟会,希望他在攻入成都后,不要对百姓造成伤害。这意味着,如今刘禅的投降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在经过反复思考与深深的困扰后做出的理智选择,这样才能确保城中的百姓免遭战火的波及。这样的皇帝,心系民众,又怎能再被苛责呢?
你觉得虫子天下的分析合理吗?如果不同意,你认为真正的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下期预告:谯周为何坚持主张投降?难道真的如同天意安排?姜维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欢迎关注虫子天下,持续为你带来更多精彩的文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