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某个平凡的日子,潍坊军分区司令员陈昌奉刚刚结束了上午的例行会议,手中刚端起饭碗准备享受片刻的休息,警卫员却急匆匆地跑了进来。他一边跑一边焦急地喊道:“陈司令,毛主席来了,要见您!快过去迎接!”
听到这个消息,陈昌奉手中的碗差点摔到地上,心中一阵慌乱,但他顾不上细节,立即起身匆忙赶去。在一路上,他心跳加速,终于在毛主席所在的广场上赶到了。当他看到毛主席站在那里时,立刻立正敬礼。毛主席看到他,先开口调侃道:“你也当上大官了啊!”
话音未落,两人不约而同地大笑了起来。接着,两人默契地没有提起公事,而是开始回忆起过去的种种经历。谈起这些时,毛主席提到了陈昌奉在战马背上打瞌睡的事,那时候,马自己走着,而陈昌奉却紧紧握住缰绳,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打瞌睡。毛主席笑着说道:“最艰难的时候,你从未丢下队伍,我记得清清楚楚。”
陈昌奉听后,脸上瞬间泛起了红晕,谦虚地回答道:“那时候我还年轻,不懂什么。”毛主席摇了摇头,认真地说:“那是你有信念。”
两人一边谈着往事,陈昌奉也回忆起了另一个难忘的瞬间。那是一个寒冷的夜晚,他们睡在山间,寒风刺骨,而陈昌奉不幸生病,身体非常难受,怎么也躺不住。毛主席得知后,特意拿来一块门板,为他搭成了简易的床铺,陈昌奉这才稍微舒缓了一些。毛主席听后,哈哈大笑道:“那个门板后来我就拿来做书桌了。”
这段简短的对话仿佛将两人带回了长征中的无数个艰难夜晚,那些一同经历过的困苦和挑战,此时化作了珍贵的回忆。临别时,毛主席拍了拍陈昌奉的肩膀,欣慰地说:“你做得不错。”
陈昌奉则一直目送着毛主席的车驶远,直到车的身影消失在视线中,他才缓缓转过身来。警卫员在旁边轻声说道:“您的眼圈红了。”
陈昌奉淡然地回答:“我很激动。”
那时,也许大家会好奇,为什么陈昌奉能与毛主席建立如此深厚的情谊呢?
事实上,二人的关系要追溯到1930年3月,那时年轻的陈昌奉成为了毛主席的警卫员。到1934年,形势变得愈加紧张,红军即将展开长征,陈昌奉紧随毛主席,陪伴他踏上了这段充满意义的征程。
在长征途中,陈昌奉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夜晚他不再安稳入睡,常常在毛主席帐篷外守夜,警觉地观察周围动静,时刻准备应对可能的危险。即使是吃饭时,只要一有风吹草动,他也会立即放下饭碗,拿起武器,站岗守卫,确保毛主席的安全。
这种机敏和责任心迅速得到了毛主席的注意,毛主席对这个少年十分满意。在长征的艰苦岁月中,陈昌奉始终未曾离开毛主席,成了他最得力的保护者。
1935年,红军经过四川茶合岗时,原本是一个平静的日子,突然敌机的呼啸声划破了宁静。警卫班正好在外炊事,毫无准备,敌机随即投下炸弹,爆炸声震耳欲聋。危险来临时,警卫班长胡长保毫不犹豫地扑向毛主席,保护他免受伤害。爆炸过后,胡长保重伤不治,但在弥留之际,他拉住陈昌奉的手,虚弱地说道:“幸好你还活着,主席就交给你了,无论如何,你要保护好他。”
胡长保去世后,毛主席双眼湿润,心情沉痛,而陈昌奉也强忍泪水,亲手将胡长保的遗体火化,骨灰小心包裹在马鞍袋里。从那时起,陈昌奉对保护毛主席的决心更加坚定,无论面对什么危险,他都毫不退缩。
毛主席要过河时,陈昌奉第一个跳进河中;红军要进攻敌人占领的山口时,陈昌奉总是冲在最前面,为部队开路。经历了长征的艰难,红军终于抵达了陕北,而陈昌奉身上已布满了因战斗而留下的伤疤,它们见证了他为革命所付出的艰辛。
1936年,组织下达了调动命令,陈昌奉要离开毛主席,前往延安学习。临行时,毛主席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去吧,学习文化,将来才能更好地带兵。”
虽然陈昌奉心中不舍,但他明白这是毛主席对他深深的期望,他决心不辜负毛主席的殷切嘱托。
回顾陈昌奉的一生,革命的故事开始于1915年,他出生在江西省宁都县一个贫苦家庭。童年时,他便早早为地主家放牛,11岁丧母,家庭困苦,父亲拼命工作勉强维持生计。1928年,家中的债务无法偿还,财物被恶霸劫掠,深深的仇恨让陈昌奉决心加入红军。
加入红军的陈昌奉年仅14岁,起初只能负责吹号和传令,尽管任务琐碎,他仍然尽心尽力,毫不松懈。很快,他的勤奋和机警引起了朱德总司令的注意,将他调到身边做勤务兵。此后,他的表现更加出色,完成了每一项任务,成为了红军队伍中值得信赖的力量。
陈昌奉忠诚于革命,在毛主席身边的岁月中,几乎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奉献给了这场伟大的斗争。
1976年,毛主席逝世,陈昌奉悲痛欲绝。他不顾他人的劝阻,亲自为毛主席守灵,那七天里,他没有离开过家门,每天点香守夜,直到香炉的桌角被烫出焦痕。1986年,陈昌奉病重,窗前依然摆放着与毛主席的合影。临终前,他留下了最后一句话:“别忘了给毛主席过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