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6年,即全面内战爆发前夕,国共两党曾进行了一系列和谈,并达成了一些相关的和平协议。其中有一项重要内容是关于整编全国军队的方案,旨在国共两党分别对各自的军队进行裁减与整编,从而维持国家的和平稳定。
蒋介石虽然同意了这一整军方案,但他心中一直藏有打压共军的打算。对于他而言,整编军队的目的并非真正为了和平,而是为了削弱共军的力量,并在此过程中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准备。他的真正意图,一直是要彻底剿灭共军。然而,蒋介石未曾预料到的是,整编过程中,他自己的军队反而首先遇到了问题。
1946年2月底,经过多次商讨,国共双方终于就整编军队达成一致,并签署了相关协议。这份协议明确指出,整个军队的整编工作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持续半年,国共双方各自进行整编;第二阶段同样为半年,国共军队分别裁减至90个师和18个师;到了第三阶段,双方的军队将被精简到各自的50个师和10个师。对于中共来说,这显然是让步,但蒋介石依然不满。他一直希望能彻底掌控中共的军队。
当蒋介石在对待共军得到18个师的结局表示不满时,国民党军队内部却开始出现严重的问题。根据当初的整编方案,国军需要将集团军缩编为军,军再缩编为师,并在裁减一个团的兵力后编成旅。按照此计划,国军整编后的90个师将与中共的18个师合编成36个军,而整编后的番号将控制在36以内。举个例子,原先的第10集团军将改为第19军,抗战中的“抗日铁军”74军则被改编为整编第74师。虽然在其他军队中,变更番号是普遍现象,人员变动也是正常的,但这种变动在国民党内部却掀起了巨大的风波。
国民党派系纷争严重,番号的变化看似无关紧要,但却引发了许多人对队伍变化的不满。例如,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18军,曾是陈诚集团的核心部队,自称“土木系”,而这一部队在整编后被更改为第11师,不再被视作完整的“土木系”,并且人员发生了较大流动。即便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也未能幸免,其他“杂牌军”更是感到不满,导致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
此外,由于部队要进行缩编,人员必然会减少,但蒋介石如何能够忍心裁减那么多自己的部下呢?早在1946年元旦,蒋介石就提到了整编军队的计划,并在政协会议上提出要将当前的380多万步兵裁减至180万人。然而在随后的国共讨论中,双方达成的共识是每个师的兵力不超过1.4万。这意味着即使进入整军第二阶段,国军缩编为90个师时,实际人数也远少于180万。最终进入第三阶段时,国军的总人数甚至可能不超过百万。对此,国民党内部对大规模裁减士兵的做法表示极大不满,但蒋介石的算盘并非真的要进行裁军。
实际上,蒋介石提出的“军编为师、师编为旅”的命令并非简单的缩编,而是为掩人耳目,暗地里进行扩充兵力。虽然国军在某些部队更改了番号,但并没有进行大规模裁员,而是通过换人,替换掉了老弱病残,吸纳了大量精壮青年。甚至一些部队提出增加兵力的要求,例如第16军要求增加六千多人,第3军要求增加九千多人。此外,被裁减的部分士兵并非完全遣散,而是通过“转业计划”安置到工厂、交通等部门,实际上这些人依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与军队相似的工作环境。
同时,国民党还将一些伪军纳入国军,甚至将他们任命为副军长等职务。尽管蒋介石为确保实力不受削弱,做出了这些调整,但一些非嫡系的军官却在整编后成为了“编余人员”,他们被迫离开军队,而当时的社会经济形势也让这些编余人员难以维持生计,导致他们对蒋介石产生强烈的怨气。部分编余军官甚至表示要投靠中共。为了避免这些军官为共军所用,蒋介石开设了将官班,打算将这些人再度培训,但由于他们大多缺乏特长,工作安置起来困难重重,致使他们的情绪越来越激烈。
这些编余人员的不满情绪在某个时刻爆发了。1947年初,数百名编余军官在南京秘密召开会议,商讨如何反抗。当时,愤怒的军官们决定效仿传统戏剧中的“哭祖陵”一幕,前往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举起国民党党旗,在祭文结束后放声大哭。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巨大轰动,蒋介石原本想通过杀掉带头的军官来震慑他们,但考虑到战时局势,他最终决定妥善安置这些军官,让他们或是转岗地方,或是进入军校深造,从而平息了风波。
从此次整编事件中可以看出,国民党内部不仅存在着严重的派系争斗,而且对士兵和军官的管理也非常混乱,完全失去了团结的力量。这样一支只注重派系权力、忽视军心士气的队伍,怎能战胜上下齐心的共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