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罗,姓甘名罗,出身显赫的名门望族,是秦国左丞相甘茂的孙子。甘罗自幼聪慧异常,少年时便投身于吕不韦门下。年仅十二岁时,他便出使赵国,凭借卓越的外交才能和智慧,为秦国轻松获取了十余座城池,嬴政对甘罗的才干深感钦佩,并迅速将其提拔为上卿,成为了朝中高官之一。
甘罗能成为丞相,在历史上堪称一项绝无仅有的成就,这不仅彰显了甘罗的超凡天资,还反映了嬴政提拔人才时的非凡眼光,打破了常规,注重人才而非年龄或背景。这也体现了秦国朝廷的活力和宽松的政策氛围。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天才少年似乎在成为丞相后,如同流星般一闪而过,之后便没有了他的任何历史记载,仿佛在人世间消失无踪。
尽管如此,年仅十二岁的甘罗依旧足以名垂青史,成为战国时期最顶尖的谋士之一。他出身名门,其祖父甘茂曾担任秦国左丞相,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甘罗自小便接触到纵横捭阖的智慧和诸侯争霸的局势。再加上他天资聪慧,他的眼界和胆识远超同龄人,早早便在秦国崭露头角,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在甘茂去世后,十二岁的甘罗被推荐到吕不韦门下,成为家臣。当时吕不韦正以辅佐秦王嬴政的身份执掌政权,手握大权,门下食客众多,声势赫赫,甚至在当时超过了战国四君子。由于秦国长期奉行远交近攻的战略,韩、赵、魏等中原诸侯成了秦国主要的目标,而吕不韦则希望通过攻打赵国,进一步扩展他在河间的封地。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吕不韦派遣蔡泽出使燕国,达成了联燕伐赵的协议。根据惯例,燕王喜派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吕不韦则打算派张唐到燕国担任相国。然而,张唐因曾经攻打过赵国,成为赵国的目标,不愿意前往燕国,造成了吕不韦计划的阻碍。就在此时,年仅十二岁的甘罗自告奋勇,提出自己可以说服张唐前往燕国。吕不韦当时并未把一个孩子的主张放在心上,认为这件事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于是拒绝了甘罗。但甘罗坚持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完成这项任务,他甚至引用了项橐七岁便能当孔子老师的例子,最终说服了吕不韦。
甘罗前往拜见张唐,巧妙地开场,问张唐自己和白起相比,谁的功劳更大。张唐本能地认为这是一种玩笑,毕竟白起可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名将,战功卓著,如何能与自己相提并论?于是他回答说,自己的功劳比不上白起。接着,甘罗又问张唐,范雎和吕不韦相比,谁的权势更大?范雎是秦国远交近攻战略的奠基人,深受秦昭襄王的器重,而吕不韦则通过高超的政治手腕推举嬴政为秦王,自己也成为了两代秦王的宰相,权力极大。甘罗的提问让张唐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最终甘罗提出,范雎因试图攻打赵国而被白起阻止,后因谗言死于非命,现在如果张唐不赴燕国,岂不是自取灭亡?
这番话令张唐醒悟,最终决定答应前往燕国。甘罗迅速回到吕不韦处,将这一消息告知。吕不韦对甘罗的能力深感震惊,不禁对这个年幼的孩子刮目相看。然而,接下来的难题是,赵国对张唐构成威胁,如何消除这一隐患?甘罗再次自告奋勇,要求亲自出使赵国解决问题。吕不韦最终信任了甘罗,决定将此事交给他处理。
甘罗到达赵国后,赵悼襄王亲自出迎,虽然他年纪尚小,但凭借出色的谈吐和家世背景,赵王对他礼遇有加。甘罗此行的真正目的是为吕不韦争取河间的城池,而他巧妙地以燕秦互派人质的事为切入点,直接向赵王提出,要求赵国将五座河间城池交给秦国,并承诺帮助赵国攻打燕国。甘罗的言辞直白而有力,毫不掩饰威胁,凭借秦国强大的国力,他理所当然地得到了赵王的妥协。
最终,赵国将五座城池交给了秦国,吕不韦也履行了承诺,送回了燕太子丹。此后,赵国顺利攻占燕国的上谷,得到三十座城池,其中十一座被划给了秦国。这一系列动作显示出秦国对周边诸国的绝对控制力,而所有这一切,都由年仅十二岁的甘罗策划和执行,堪称战国时期的外交奇迹。
嬴政是一个非常赏识人才的君主,对于甘罗的贡献,毫不吝啬地给与了他丰厚的回报。甘罗回国后,嬴政立即将其提拔为上卿,并将甘茂的田地和房产全部赐予他。就这样,史上最年轻的丞相诞生了,甘罗成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人物。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甘罗升任丞相之后,他的身影逐渐消失,史籍再无他的记载。对于这一现象,史学界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是,甘罗在吕不韦失势后,被驱逐出境,最终死于他乡。然而,许多人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可信,因为嬴政一向是赏识人才的,怎么会因吕不韦的失势而将甘罗驱逐呢?另一种更具说服力的猜测是,甘罗可能是被吕不韦所害。
在吕不韦的权力鼎盛时期,甘罗的迅速崛起无疑抢了他的风头,尤其是甘罗为嬴政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使得他逐渐成为朝中的权力竞争者。而吕不韦深知,甘罗有可能成为他日后的威胁,因此他很可能在暗中策划了甘罗的命运。
虽然史料没有明确记载甘罗的死因,但许多学者认为,他的突然消失与吕不韦的权谋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