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评论者提到,姜维作为一位打工人,竟比老板更加热爱自己的事业。因此,很多人将姜维视作三国时期忠诚与义气的象征,把他与诸葛亮、关羽等历史英雄人物相提并论,认为他代表了至高无上的忠诚和气节,甚至将他当作精神偶像。尽管这并非是为了标新立异或吸引眼球,而是想将一些历史的真相揭示给大家,甚至让一些埋藏已久的道理浮现,以供我们借鉴和思考。
那么,结论是什么呢?至少在我个人的眼中,姜维这个人无论在人格还是情怀上,都不可能与诸葛亮、关羽这些历史偶像相比。他的忠诚不能被否定,毕竟他为蜀汉献身,然而,他的黑历史和个人私心却太过明显,甚至可说过于自我,以至于他不可能成为一个纯粹的正面教材。
姜维,字伯约,出生于天水郡的冀城,年少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姜维的父亲曾任天水郡的功曹,这个职位从东汉时期开始几乎就是地方豪强的专属,足以证明姜维家族在当地的地位并不低。遗憾的是,姜维的父亲去世得早,但值得庆幸的是,他的父亲在羌戎叛乱中英勇牺牲,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姜维因此继承了烈士子女的待遇,并凭借父亲的光荣事迹得到一份“官中郎”的正式职位,这个职位的职责是担任本郡军事长官的参谋,从而开启了他的军事生涯。
更有一些细节,佐证了姜维家境的优越。比如,在父亲去世后,姜维依然能够接受当时社会上较为奢侈的文化教育,同时还能够养活并训练死士。从这些信息中可以看出,姜维从小就有着不甘平凡的性格,他的抱负、气质和志向非常明显,正因如此,他才会养死士、寻求建功立业。
说到姜维的性格,可以说他是那种容易心急、做事过于刚猛的人。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时,姜维与其他官员陪同郭淮巡查工作。当他们在洛门听到蜀汉大军来袭的消息时,姜维立即建议太守马遵带领军队回冀城进行防守。然而,马遵并不信任他们,最终解散了队伍。冀城没有了主心骨,姜维便被推举为投降代表,前往诸葛亮那里请降。诸葛亮见姜维投降,极为高兴,随即任命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还封他为当阳亭侯,后来更是安排姜维训练五千虎步兵,这意味着姜维开始真正掌握了军事指挥权。
姜维自小便依赖母亲,因此,在蜀汉北伐失败后撤退时,他匆忙间竟将亲生母亲遗留在冀城。姜维母亲深知自己身处敌占区,身为叛汉的母亲,她若无法逃脱,等待她的恐怕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她写信给姜维,要求他带上自己一同撤退,但姜维的回应却异常冷酷:“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简单来说,母亲的死活,对他来说不过是实现自己伟大理想的阻碍。
姜维在归顺蜀汉后的表现并未立即获得显著的机会。虽然他拥有天赋,但毕竟是一名降将,因此,他需要经过思想的再教育和蜀汉企业文化的适应。蜀汉当时的领导层很高,姜维必须耐心学习和观察,直到蒋琬接班后,姜维才得到了提拔,成为蜀汉四镇大将军之一,掌握进攻的权限。
然而,姜维始终没有完全消除私欲和野心,他频繁北伐,最终因战绩不佳受到了内部的批评和压力。在蒋琬死后,姜维获得了更大的权力,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责任。姜维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丞相未竟的事业,然而他过度的扩张战略未必符合蜀汉的实际情况。北伐接连失败后,姜维试图通过自我贬职来减轻压力。
姜维也曾因失败而面临质疑,在262年最后一次出征魏国时,他遭遇邓艾的重创。战后,他选择了屯兵沓中,这一决定表面上是为了边防,实则可能是为了自保。他害怕遭到内部势力的排挤,甚至认为自己的权力可能遭到威胁。
姜维的最终命运是在蜀汉灭亡时,他曾试图设计一个反攻的计策,但被司马昭识破,并在阴谋失败后自刎。纵观姜维的一生,虽然他曾以忠诚和义气为旗帜,但也无法掩盖其中自私、野心和违背大义的行为。他的人生充满了复杂性,既有值得肯定的忠诚,又有不容忽视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