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他在伦敦相遇时,谈到共产党的崛起,他满怀感慨,脸上甚至流露出一丝自豪。”
张学良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至今日依然记忆犹新,提到的“他”正是“广东名将”——张发奎。
不仅仅是张学良感受到张发奎的这种情感,张发奎在晚年也曾多次感叹:“如果当年我跟对了人,也许现在我是新中国的元帅。”
这番话可不是随便发泄的牢骚,因为当时,共和国十大元帅中,不少曾在张发奎手下效力。
那么,张发奎为什么没有选择加入我党呢?
有学者在研究张发奎的生平时,除了称赞他在北伐战争中迅速崛起为耀眼的将星外,还指出他是“北伐军中与中共关系最为友好、对中共帮助最大的人之一。”
这并非空口无凭。与蒋介石、唐生智等反复无常的人不同,张发奎尽管忠诚于国民党多年,却始终十分重视与我党的合作。
大革命时期,张发奎的部队中,拥有大量中共干部,是当时党内人数最多的军队之一。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气氛一度非常融洽,但这一切在“320事件”之后瞬间破裂。
蒋介石下令特务散布关于我党“阴谋暴动”的谣言,而我党成员却在战场上英勇奋斗,最终却被国民党指控为推翻广东革命政府的反革命分子。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调动军队宣布戒严,扣押中山舰并逮捕李之龙,还将周恩来等党内干部从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中驱逐出去。
在蒋介石的压力下,国民党内部许多高级军官对我党成员充满恐惧。甚至整个第四军中的我党成员,只能编入十二师的“叶挺独立团”。
然而,张发奎却对蒋介石的命令并不买账,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他深知共产党人的真面目,于是他对我党成员敞开了大门。
随着战事的发展,张发奎指挥的部队规模不断扩大,而他手下的中共干部也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叶挺、贺龙、张云逸和叶剑英等人。
北伐战争接近尾声时,张发奎担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据不完全统计,在他的部队中,约有近3000名中共人员。
但此时,蒋介石显然更关注如何将枪口指向共产党,而不是革命事业的本身。李宗仁也多次劝告张发奎:“你们四军的共产党人最多,连叶挺这样的大人物也是共产党员。若对他们不加约束,军队迟早会出问题。”
面对李宗仁的挑拨,张发奎毫不犹豫地回应道:“我和叶挺是江北的老乡,从小就认识,虽是上下级,但我们彼此间如同兄弟。”
他不仅仅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
当汪精卫宣布“国共分家”时,张发奎不仅没有响应,反而收留了大量被国民党驱逐的中共人员。
当时,武汉的民间流传着一句话:“蒋介石屠杀共产党,朱培德遣送共产党,而张发奎收容共产党。”
然而,蒋介石并未从大局出发,反而发动了臭名昭著的“四一二政变”。这一行为使张发奎心寒,也让广大共产党人和百姓感到失望。
张发奎怒不可遏地说道:“蒋介石已经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敌人,必须讨伐他!”
然而,他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毕竟凭借自己的影响力是否能完全控制军队,他也并不确定。
就在此时,汪精卫突然出现在张发奎面前,带来了一份来自所谓共产国际的指示,称我党意图消灭国民党,并且建议张发奎一定要牢牢掌握军权。
原本以为张发奎会坚持原有立场,然而他却做出了一个让自己终生遗憾的决定——同意“分共”。
多年后,张发奎回忆起这段往事,充满了感慨:“革命完成之前,革命力量不该分裂。”他说道,接着又转述:“汪精卫当时说‘分共’,我应该支持他,他对这件事有更深入的理解。我曾多次说过,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我对军事的兴趣远大于政治。”
在国共合作的问题上,尽管张发奎对我党的理论不太了解,但他从未掩饰自己对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钦佩。
然而,国民党内部风云变幻,就像是一场恶性传染病,蒋介石、李济深、李宗仁、何健等人,为了巩固权力,纷纷投身“反共”的竞赛。
我们早已识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但想到像张发奎这样的优秀将领,却依旧不禁感到惋惜。
尽管在危急关头,我党努力争取张发奎与汪精卫、唐生智一同分裂并回到广东,但最终这一切未能唤醒张发奎。
即便如此,在南昌起义爆发时,我党依然将张发奎列为主席团成员以及第二方面军总指挥。
贺龙也怀念旧情,特地发电邀请张发奎一同加入革命。
然而,收到消息后的张发奎却心情复杂,尽管他选择“围剿”起义军,但自己所率的部队并未受到直接威胁,也未对起义领导人进行迫害。
此时,他铁了心跟随国民党,虽然不愿和我军作战,但面对国民政府施加的压力,他只能无奈屈服。
起义爆发后,张发奎迟迟未出兵,实际上,从九江到南昌只需三天,但他知道,起义军在七日内将全数撤离,这时他才抵达南昌。
他也听从了叶剑英的建议,带领部队从赣州、大余一带返回广东,避免了与起义军的直接冲突。
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张发奎曾接受美国学者的访谈,回顾了这些往事。他说道:“我知道叶挺是共产党员,但我们一直是好朋友,我曾试图把他拉到我这边,甚至最坏的情况下,我也愿意让他离开我的军队。至于贺龙,我没有把握,但我们之间的关系一直不错。
我从未杀害过共产党人,因为我始终不相信屠杀能带来任何好结果。我曾多次表示,我绝不会视共产党人为敌。”
如今来看,他的这些话几乎与史实相符。
回顾张发奎一生,从加入同盟会开始,到参加广东陆军小学,戎马数十年,虽然波澜壮阔,但最终大部分都平安度过。他在危急时刻依旧保持了坚韧,而对局势的妥协和遗憾,随着他晚年的思索,渐渐得到了清晰的答案。这些遗憾,也只能深藏在内心,随着他的一生一起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