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初的某一天,朱德总司令突然召集了359旅旅长王震,告知他即将承担一项特殊而重要的任务。
然而,当朱德将这个任务交给王震时,王震的反应出乎意料。他立刻显得有些焦虑,瞪大了眼睛,直接向朱德问道:“是不是中央军委对我打仗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所以才交给我这种任务?”他一脸的不解和忧虑。
朱德听后微微一笑,轻松地回答道:“你想多了,王震。这个任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经过深入讨论、慎重决定的,选择了你来承担。”
或许大家已经猜到,朱德交给王震的任务就是负责开垦南泥湾。王震之所以感到焦虑,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他的部队大多数是从前线转回的战士,这些士兵大都是参加过长期战斗的老兵,他们的使命是为了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然而此时突然要他们从战场转到田地去开荒种地,这在思想上对这些久经沙场的战士来说,是一种很大的转变,难以立即接受。
此外,军队自古以来是由国家提供粮食,军人从未需要亲自耕种土地,大家也都习惯了这一模式。如今,突然要求他们自己种地养活自己,这种改变令他们难以理解。
朱德并没有急躁,而是静下心来,耐心地向王震解释当前的形势。他告诉王震,359旅开垦南泥湾这一任务是基于毛主席的指示和党中央的决策,目的是为了实现生产自给,以保证党中央的安全和延安的稳定。朱德还进一步强调,359旅依然是一支战斗部队,只是在当前的特殊情况下,除了保卫党中央的任务外,还需承担起生产自给的责任。这一决策是出于极端困境中的必要之举,因此这项任务是光荣而艰巨的。
为了帮助王震更好理解,朱德给他讲了古代军队开垦荒地并防守边疆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逐渐使王震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为了更好地向官兵们解释这一任务,朱德亲自到359旅进行宣讲。他告诉大家:“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卫党中央。但如果我们饿肚子,怎么保卫党中央呢?”他引用了毛主席的一句话:“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我们是选择饿死、解散,还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官兵们听后都沉默不语,心中也在思索。
朱德继续说道:“这不是出路,只有我们自己动手才能解决问题,丰衣足食,才是我们唯一的生存之道。”官兵们终于明白了中央为何决心开垦南泥湾,大家的思想逐渐统一,迅速投入到准备工作中,为进驻南泥湾并开垦荒地做好了准备。
与此同时,毛主席和朱德亲自找王震谈话。王震表示自己已经完全理解任务的重要性,并表示会贯彻毛主席的指示,全力执行“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方针。
然而,王震也有些担心。他曾在参加革命之前没有农业经验,而毛主席和朱德都是农业方面的专家。毛主席听后,微笑着安慰他:“你不用担心,王震,大部分战士都来自贫苦农民家庭,谁不会种地呢?”毛主席还为王震提供了许多农业方面的建议和方法,王震的顾虑也因此彻底消除。
在这次谈话中,朱德还详细向王震阐述了开垦南泥湾的规划和要求,包括部队进驻后的选址问题、未来的生产任务以及开垦后的土地供应等具体安排。王震郑重表态,坚决支持并全力配合执行。
那么,为什么朱德对开垦南泥湾的工作如此熟悉呢?其实,朱德对这项任务的了解来源于毛主席的指示。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确保延安人民的生计,毛主席最早与朱德商讨过,希望能在延安周边开垦荒地,恢复自力更生的生产模式,就像过去的屯田一样。
朱德听后立刻行动,带领一队人马开始了对延安周边地区的勘察。在一次考察中,他们来到了一片荒山坡,途中休息时突然发现远处有炊烟升起。朱德立即带领大家去查看,发现一间茅草屋里住着一位孤独的老人。
与老人交谈后得知,他是十多年前从四川逃难来到这里的,在这片荒地上生活了十几年。老人说,这片土地非常肥沃,只是因为没有人耕种,四周的荒草都长得异常茂盛,证明这里的土地非常有潜力,水源也很充足。
朱德听后感到非常高兴,他让老人带着自己四处走了一圈,最终他发现这片土地确实是一块适合开荒的好地方。朱德随即问老人这片地方的名字,老人回答说这里叫南泥湾。
就这样,朱德心中有了开垦荒地的目标。为了进一步确认土地的可开发性,他随后邀请周恩来从南京请来多位农业专家共同进行考察。经过一系列的评估和讨论,最终形成了南泥湾的开发计划。
一切准备就绪后,朱德向毛主席进行了详细汇报,毛主席对此计划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这项工作做得非常好。由此,南泥湾的开垦工作正式启动,也为后来南泥湾的辉煌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