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胶东半岛的西北部,有一个县级市,名叫黄县,也就是如今的龙口市。龙口虽然地理面积不大,但其经济实力却在全山东各县中稳居领先地位,甚至在全国范围内也名列前茅,跻身前十。历史上,龙口还涌现出了不少杰出人物,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万年。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正是另一位来自龙口的杰出人物——张海默。
张海默于1923年5月出生在山东黄县(现龙口市)江格庄的一个贫困家庭。在当时,中华大地战乱不断,军阀混战,普通百姓遭受着地主和土豪的压迫,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张海默一家也未能逃脱这样的命运。在他年幼时,母亲便因病去世,父亲带着他无奈地前往北京,成为了那时成千上万的“北漂”一员。虽然生活困苦,但父亲深知教育改变命运的道理,心里想着将来一定要让儿子好好读书,改变家庭的命运。张海默也非常懂事,努力学习,渴望通过自己的优秀成绩回报父亲的辛勤付出。
张海默曾就读于北京市的育英中学,正值三十年代,正当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华北五省正处于日本的铁蹄之下。目睹国家危机,张海默深受爱国思想的影响,立志为国家尽一份力量,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在参加了“一二九”运动之后,张海默更加坚定了自己投身革命的决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决定放弃学业,亲自加入了抗日战斗行列,奔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张海默虽然是知识分子,但他有着深厚的文学兴趣和天赋。由于他的特长,组织将他送往华北联合大学进行深造,后来又进入了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完成学业后,他被安排到冀中军区的军火线剧团担任演员,并且兼任了教导二旅政治宣传科干事。期间,张海默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他与洛丁共同创作了一部名为《粮食》的剧本,这是张海默在文学创作方面的重要起点。随后的解放战争时期,张海默依然坚持写作,白天行军,夜晚挑灯夜读,往往写到深夜,创作了大量的剧本。
张海默不仅创作了经典的歌剧《十五的月亮》,还参与了《白毛女》、《粮食》、《王三保翻身》和《欢迎八路军》等歌剧、话剧的演出,为新中国的文艺宣传和建国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张海默被调到中南文工团担任创作部主任,随后又调任文化部电影局从事电影剧本创作。此时,张海默还曾前往朝鲜战场,为人民志愿军鼓舞士气,但不幸在战斗中受伤,不得不返回国内。
1953年,张海默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1956年调至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他依旧孜孜不倦地创作,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但是,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风暴让张海默的人生遭遇了巨大的变故。文化大革命以文化界为起点,张海默这样知识分子群体自然成为了最先遭受冲击的对象。1967年,张海默被诬陷为“黑帮分子”和“黑编剧”,被指责走的是“资产阶级文艺路线”,因此遭到了极为严重的批斗。
张海默深知江青在文革中的重要角色,并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反感。他曾在一次谈话中提到:“让这个人夺了党的权,党会被带到什么地方去?反正我铁了心,不管怎么样,我也不会向他们低头。”在那个极其敏感的年代,张海默说出这样的话,毫无疑问地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灾难。果不其然,造反派对张海默的迫害愈加肆无忌惮。最终,1968年6月14日,张海默被迫装入布袋中,遭到活活殴打致死,年仅45岁。
直到1978年,北影制片厂才正式宣布为张海默平反昭雪,恢复了他的名誉,平反的消息带给了所有关心他的人一丝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