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伤亡25万人!淞沪会战为何出现大溃逃?看看决战前老蒋在干嘛
迪丽瓦拉
2025-09-13 16:34:02
0

1937年11月,上海迎来了一场惨烈的战役,整个城市笼罩在悲剧的阴影下。经过三个月激烈的淞沪会战,中央军伤亡高达25万,主力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最后还是未能抵挡住日本军队的推进,最终以全面溃败告终。尽管如此,在战败的临界点,蒋介石依然迟迟未下达撤退命令,唯一的理由便是他在等待“国际干预”。他相信布鲁塞尔会议能为中国争取到外界的支持,甚至期待九国公约能够迫使日本撤兵。然而,会议最终以失败收场,敌军已逼近南京,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彻底的溃逃,战士们丧失了基本的战斗力。今天,我们将回顾这一决定性时刻,深入探讨蒋介石在这几天究竟在做什么。

1937年10月下旬,淞沪战场的局势接近崩溃。中方伤亡人数突破20万,上海的街头已经是尸横遍野,废墟遍布。国军第九集团军司令张发奎急忙向上级发电请求撤退,理由一目了然:前线已完全崩溃,兵员严重不足,弹药告急,伤员无法更替。然而,蒋介石的回电却要求他们“再坚持七天”。这七天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布鲁塞尔会议召开,蒋介石寄希望于国际干预。会议以九国公约为依据,于11月3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参会国包括美国、英国、法国等传统列强。蒋介石坚信,这些国家会依照公约制止日本的侵略,甚至可能直接介入战争。然而,实际情况是怎样的?日本干脆拒绝了参加,英美等国也只是表示“关切”,并宣称愿意“调停”,但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从会议开始到闭幕,日军依旧稳步推进,中国的阵地却一个接一个地沦陷。

在这段时间里,前线的部队已经到了极限,士兵们筋疲力尽,指挥系统几乎瘫痪,许多士兵无法吃上饭,甚至连发电机油都已经断供。与此同时,国军的指挥部仍未发布完整的撤退命令,张治中、张发奎等高级将领反复催促,但军委会依旧坚持“稳住阵地,等待国际形势的变化”。

11月9日,日本第十军在金山卫成功登陆,形成对沪西南的包围。直到11月11日,中央才终于发布撤退命令,但那时距离张发奎第一次请求撤退已经过去了整整21天。此时,日军已经完成三面包围,部队的撤退路线被彻底切断,撤退的可能性已经变成了溃逃。

这一迟缓的决策带来了巨大的伤亡。数万大军在试图突围时未能成功,最终全军覆没。日军采用了火焰喷射器和毒气等极端手段,对仍未撤退的士兵进行残酷打击。那一年的最冷的夜晚,便出现在11月12日凌晨。失控的部队在黄浦江边匆忙逃散,遗留下无数的尸体和破碎的希望。

蒋介石不止一次公开表示,“希望中国军人的牺牲能够感动世界”。然而,现实却是,世界只为中国的牺牲感动了一瞬,随后便恢复了沉默。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正式打响,国军70万部队迎战日军25万,战斗异常惨烈,双方拼得死去活来。蒋介石将中央军的主力几乎全部调入上海,87师、88师、整编师等部队几乎全线投入战斗,企图通过这场血战唤起国际社会的干预。这种“政治绑架战场”的思想自战争伊始便已经成型。蒋介石多次在日记和军令中写道:淞沪战役的目标不是求得胜利,而是寻求国际援助。

随着战局的持续,蒋介石越来越依赖外交手段。9月,国联召开紧急会议谴责日本,但并未采取任何实质性行动。蒋介石将希望寄托于即将召开的布鲁塞尔会议,并在10月初向美国、英国等九国发电,请求依据九国公约干涉日本的侵略。会议最终定于11月3日召开,地点为比利时布鲁塞尔。

然而,会议刚一开始,日本就坚决拒绝参会,并在背后游说意大利、德国等国破坏会议的进程。各国的立场也出现了分裂。虽然美国公开表示支持中国,但实际上只是给予道义上的支持,根本未采取实际行动。而英国则因为忙于欧洲事务,显得对亚洲局势漠不关心。

会议持续的20天内,战场局势急剧恶化。上海外围的阵地不断被突破,江湾、杨行、南翔等地接连失守。德籍军事顾问法尔肯豪森向蒋介石发出警告:“如果不立即撤退,整个战线就会崩溃。”然而,蒋介石依然抱有希望,他认为会议的结果可能会逆转当前的局势。

直到11月24日,布鲁塞尔会议闭幕,结果毫无意外,仅发表了“谴责日本”的声明,并未采取任何强制性措施。蒋介石这时终于意识到,无论中国军人如何英勇牺牲,西方列强都不会出手干预。

但为时已晚。此时的淞沪战场已经变成了人间地狱。多个部队指挥系统失灵,战斗局面一片混乱。国军在南翔周边的尸体堆积如山,河道、壕沟、破楼成了临时掩体。撤退的部署极为仓促,导致部队自行突围、方向混乱、战线崩溃。蒋介石期望通过一场“战术展示”来换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干预”,最终失去的却是整个中央军的精锐力量,是这三个月血战的全部成果。

1937年11月12日,日军兵不血刃进入上海核心区,淞沪战役正式宣告失败。从战术角度看,这场战役的败局早在11月初便已注定。前线指挥系统已几乎失去作用,上海守军主要由中央军精锐部队组成,战前总兵力为70万,然而最终能够撤离的仅有约20万人左右。

伤亡统计极为惊人:中方阵亡、负伤、失踪人数超过25万。第36师、第88师几乎全军覆没,第74军元气大伤,主力部队在一夜之间几乎丧失。整个中央军的指挥体系几乎崩溃,大部分部队再也无法投入战斗。各集团军的指挥官回忆称,撤退时甚至连传令兵都无法找到。有些部队误入日军阵地,拼死战斗;有些部队则因未收到撤退命令而被日军包围致死。

日军几乎没有进行什么大的战术调整,只是通过持续补给与登陆扩展,利用时间和火力不断消耗中国的防御体系。尽管原定的三个月占领中国的计划未能实现,但日军的战略目标已经达到——摧毁中国中央军的精锐部队,瓦解抗战初期的有生力量。

而蒋介石寄予厚望的国际干预,只换来一纸象征性的“声明”,连最基本的物资援助也未能兑现。外交幻想的破灭暴露了中国决策层对国际局势的严重误判。

淞沪的败局,早已没有悬念,只有深深的悲剧。从战前的全力投入,到战中的死守,最后换来的却是无法挽回的全军覆没。蒋介石以“期待感动世界”为赌注,却输掉了整个主力部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志...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直面临外来侵略,经历了无数风雨与动荡,直至1949年,才终于迎来了属于人民的新...
原创 刘... 吕雉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女性之一,她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的妻子,并且在刘邦成为汉朝的创立者之后,成...
唐朝诡事录之长安:阿茵很可能是... 根据史书记载,在唐玄宗李隆基刚刚执政初期,他与太平公主争权。太平公主为了独揽大权,利用李隆基喜欢女色...
原创 他... 1947年10月,石家庄战役即将展开前,晋察冀野战军司令朱德为部队进行了动员讲话。这次讲话极大地鼓舞...
原创 王... 真是让人惊讶,泰国的王后苏提达,刚从国外回国,还没休息片刻,竟然就去海上开帆船了。她的节奏一点都不拖...
原创 关... 张飞和关羽都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将领,他们都是武艺出众,情谊深厚,与刘备一同结为桃园三结义。关羽以忠...
原创 鳌... 前言 在清朝的盛世时期,鳌拜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复杂的权谋、忠诚与背叛。当他面临生命...
原创 宰... 我国上古时期实行禅让制,即部落首领在无法继续执政时,会将自己的位置让给更加贤能的人。例如,尧帝被后人...
狂妄言行背后是错误历史观作祟(... 历史的教训岂敢忘却!抗战胜利80年后的今天,我们绝不允许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破坏世界和平稳定 日本首相...
原创 秦... 秦始皇陵作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寝中的代表,至今依然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下。尽管自从确认其存在至今已经有超过两...
原创 故... 首都,在古代常被称作京城,现在的首都就是北京,这座城市曾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所在地。回顾三千多年的封建历...
大禹治水不是神话传说!大禹治水... 夏朝作为我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代表着我国统一国家概念的正式确立。夏朝也是我国华夏民族形成的最初来源,...
原创 曹... 赵云的七进七出是三国历史中的一段传奇,至今让人感到惊叹。根据《三国演义》的记载,长坂坡之战中,赵云为...
原创 唐... 引言 唐朝是一个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朝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唐朝的小商品贸易也达...
原创 我... 图腾是指代表某种文化的标志,最初的含义是指能够承载神灵之魂的象征物。在古代社会,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控制...
原创 清... 1923年6月27日,紫禁城的建福宫突发大火。溥仪怀疑宫中的太监为了私利,将珍贵的宝物偷偷藏匿,担心...
1916年6月6日,在北京中南... 1916年6月6日,在北京中南海居仁堂,病榻上的袁世凯攥住长子袁克定的手,虽手劲虚浮,眼神却满是杀气...
原创 马... 张飞位列三国二十四名将的第六,而马超则排在第五,看似马超的排名比张飞高出一头,这让许多人感到不满。因...
原创 波... 波兰,今天或许是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小国,但在历史上,它曾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大国。遗憾的是,波兰在历史上...
原创 老... 一组1931年的圣彼得堡老照片。那时圣彼得堡叫列宁格勒,1721年至1917年间沙皇俄国的首都设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