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间经济发展的矛盾和统一是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民族交融是历史上进步的和常见的现象,各民族间不属于外交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涉及到的有:欧亚、日本、朝鲜、印度、郑和下西洋等
2.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主要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早于资产阶级出现)3.乡镇企业指由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设立的各类企业,涵盖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所有制形式:包括集体所有、私营、联营、股份制等多种形式。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因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85-1992年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连接城乡经济的纽带。
4.古希腊享受政治权利的主体是公民;古罗马享受法律权利的主体是公民或自由人
5.独立自主: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
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处理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
6.党锢之祸指中国古代东汉桓帝、灵帝时,贵族、朝官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
7.《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要求,但农民仅有土地的使用权。
土地的所有权以及收获后的财富均归皇上帝或国家所有。
8.晚清:1840-1912.2 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1912.3-1927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6.12 抗战时期:1931-1945 解放战争时期:1946.6-1949.49."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1912年《清帝逊位诏书》
10.一战对阵双方:协约国(英法俄日)与同盟国(德意奥匈帝国)
二战对阵双方:轴心国(法西斯同盟国)与同盟国(反法西斯同盟国)
11.服务业:随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包括计算机、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
卫生、教育、文化、娱乐、公共事业等
12.老龄化问题: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65岁以上老年人超过 7%
13.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将基督教定为国教。
公元纪年是以耶稣诞生之日开始,但其真正使用是公元6世纪(525年)
14.货币贬值是指一国货币相对于其他货币或商品购买力的下降。
货币贬值有利于刺激出口:本币贬值使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更低,增强竞争力;
有利于减少贸易逆差: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可能改善国际收支;
有利于吸引外资:若贬值后资产价格相对便宜,可能吸引外国投资(如股市、房地产)。
但货币贬值是一把"双刃剑",短期内可能提振出口,但长期失控会引发恶性通胀和经济危机。15.社会结构:广义地讲,它可以指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多方面的结构状况,
狭义地讲,在社会学中主要是指社会阶层结构。
16.半殖民地是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
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
半封建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
17."双边外交"就是两个国际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之间的交往,一对一。
"多边外交"则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之间的互动,
表现形式就是各种国际、地区组织(譬如联合国、东盟),以及各种国际会议多边条约等
18.法国大革命的基础非常广泛:除了国王、贵族、教士外的第三等级为革命基础,
包括资产阶级、农民、无产阶级、下层劳动人民。
19.中国古代的经济作物包括: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茶叶、麻类、水果等
20."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
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
21.道光:1820-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光绪:1875-1908;宣统:1908-1912
22.20世纪20年代对凡尔赛体系的两次调整:一是道威斯计划,二是《洛迦诺公约》
23.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中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1928年、1949年、1978年24.籴:买进, 粜:卖出
25.华夏认同:指其他民族认同华夏文明的祖先、传统文化、制度及生活习惯等。
以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上以"华夏"为象征)的归属感。
【先秦时期:华夏与"夷夏之辨"】
地理与文化边界:早期"华夏"指代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与周边"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形成对比,核心在于文化差异(如礼仪、农耕、文字),而非纯粹的血统。
"夷夏之辨"的弹性:儒家强调"用夏变夷",认为接受中原文化者可融入华夏(如楚国从"蛮夷"到自居华夏),体现文化而非种族主义的认同标准。
26.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兴建根源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国家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
27.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钦定宪法大纲》;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8.布谷鸟,又称报春鸟、幸福鸟,代表着春天、希望、幸福;红在传统文化寓意着吉祥、变革。
29.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
20世纪初(1826年基本独立)美洲很多国家取得独立,二战后亚非殖民体系纷纷解体。
30.福建土楼是一种集体性建筑,具有御外凝内的功能,其结构凸显了家庭伦理,体现了儒家思想。
31.中国古代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有:汉代州、唐代道、宋代路
32.二战后的欧洲一直到冷战结束,考虑问题时将其分为东欧与西欧
33.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中国1987年十三大总结邓小平论述提出;
从世界潮流看为苏联解体,两极对峙格局结束后
34.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以德治国: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向善。
36.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37.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基本精神是反对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
由世界各国通过平等协商共同解决国际问题,共同治理世界事务。
38.商战思想是治国平天下的儒家观念向商业领域的延伸,以市场为战场,
"商战"思想,实为中国近代民族、民主思想之滥觞,是重商主义的体现。
39.中共九大,文革时1969年召开,意识形态浓厚,阶级斗争占主导
40.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为组织形式,其思想来源于儒家的大同思想、农民的平均主义和基督教思想41.理性主义是人类可以通过先天的理性能力(如逻辑推理、数学演绎等)掌握普遍、必然的知识,而不仅仅依赖感官经验。本质上体现为科学、民主,其为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
注:理性观念、理性意识
58.春秋笔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手法,起源于孔子编修的《春秋》。其核心特点是"微言大义",即在简洁的文字中隐含褒贬态度,通过用词的选择(如动词、称谓、修饰语等)委婉表达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而非直接发表议论。59.租厂制:晚清时期江浙地区流行的"租厂制"反映了当时资本积累不足的经济现实。
丝厂所有者负责修建厂房和装配设备,将其租赁给营业主进行生产,营业主以利润支付租金。这种模式降低了进入生丝行业的门槛,使缺乏足够资本的营业主能够参与生产,而无需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固定资产。因此,租厂制的出现实质上是资本短缺背景下的一种适应性选择,通过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缓解了资本不足对工业化起步的制约。
60.强干弱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政治策略的成语,常用于形容通过强化中央权力、削弱地方或次要
势力的手段来巩固核心统治。这一理念在历史上多与中央集权制度相关。如汉代推恩令,北宋"守内虚外"政策,明代削藩与锦衣卫。
61.土地分配制度涉及土地的权属、使用、流转及收益分配等关键问题。
62.榷场是中国古代由官方设立的边境互市市场,
主要存在于宋、辽、金、元等朝代,用于政权之间的贸易往来。
它是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进行经济交流的重要渠道,兼具政治管控和经济利益双重功能。其作用:①促进物资流通:打破地理隔阂,中原的农产品、手工业品与北方的畜牧产品互补:
②推动文化交流:贸易往来伴随语言、技术、习俗的传播,促进民族融合;
③维护边疆稳定:经济互惠减少军事冲突,如宋辽榷场维持了百年相对和平。
其局限性:①贸易规模受限:官方严格控制商品种类和数量,民间自由贸易难以发展;
②依附于政治:政权交恶时榷场关闭,导致边境经济波动(如宋金对峙时期)。
63."类书",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两种主要含义,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区分:
(一)作为书籍分类法的"类书"这是指古代对典籍的系统分类方法,
最典型的是隋唐以后确立的"四部分类法":经部:儒家经典及注疏(如《诗经》《论语》);
史部:历史著作(如《史记》《资治通鉴》);
子部:诸子百家及科技著作(如《庄子》《天工开物》);
集部:文学作品集(如《李太白全集》)。
(二)作为文献类型的"类书"指按门类汇编知识的工具书,相当于古代的百科全书:
特点:摘录多种典籍内容,按天文、地理、人事等门类重新编排;
功能:供文人快速查检典故、辞藻。如: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古今图书集成》64.关中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地理和文化区域,主要位于今陕西省中部。
①文化底蕴:儒家文化、法家思想的实践地,丝绸之路起点,佛教传入中原的重要枢纽;②农业基础:渭河平原盛产小麦、玉米,历史上被称为"天府之国";
③方言习俗:关中话属中原官话,秦腔、皮影等非遗文化独具特色。
65."内降"指皇帝不经过中书省等常规行政机构审议,直接从宫廷内部发出诏令的行为。
这种做法绕过了正常的政令颁行程序,体现了皇权的直接干预。
它反映了古代政治中皇权与官僚体系的博弈。
尽管其存在一定合理性(如快速决策),
但长期滥用可能破坏行政稳定性,因此历代常通过制度设计加以制约。
66.海防与海禁:两者均服务于国家安全,但手段不同﹣﹣海防是积极防御,海禁是消极封闭。
【海防】指国家为保护沿海领土、领海主权及海上利益而建立的军事防御体系,
核心目标是抵御外敌入侵和保障海上安全。
【海禁】是政府通过法令限制或禁止民间海上贸易、渔业、移民等活动的政策,
核心目的是控制对外联系、防范内外势力勾结,维护统治稳定。
67.收回利权运动是清末(1903-1911年)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列强掠夺中国铁路、矿产等经济主权,要求收回被侵占利权的爱国运动。
这一运动由民族资产阶级主导,并得到各阶层广泛参与,是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国家主权和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8.重商主义:工业革命前西欧多国的经济指导思想。
16-18世纪欧洲国家通过积累贵金属、限制进口来增强国力,是经济民族主义的早期雏形。经济民族主义是一种强调通过国家干预和保护主义政策来维护本国经济利
益、促进国内产业发展的意识形态或政策取向。
其往往体现为贸易保护主义、经济主权优先等。
69.史料的相互印证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方法,指通过对比和分析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史料,
验证(同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细节的准确性。
这种方法能有效减少单一史料的局限性或偏见,提高历史结论的可信度。
70.门阀士族是由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发展而来,
由于九品中正制(由地方中正官评定人才等级)逐渐被世家大族垄断,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至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
其特点:
①政治垄断:通过九品中正制控制官员选拔,家族成员世代占据高官要职(如三公、刺史、太守)。
②经济特权:占有大量土地(庄园经济),荫庇佃户、部曲,形成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
并享受免税、免役等特权。
③文化传承:垄断儒家经典教育,以家学、礼法标榜门第,形成独特的"士族文化"。
④婚姻封严格实行士族内部通婚,排斥寒门,以维护血统和地位。
71.宋朝的"守内虚外"政策是贯穿整个宋朝的核心国策,其核心在于优先防范内部威胁
(如武将叛乱、农民起义等),而对外部边防采取相对消极的防御策略。
其制度设计在短期内巩固了中央集权,但长期削弱了国防能力,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72.府兵制与募兵制
【府兵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府兵需自备军资,免除租庸调,是一种兵农合一的体系。但随着土地兼并加剧,国家控制土地(均田制)减少,府兵家庭因贫弱逃亡,富人通过贿赂逃避兵役,导致兵源枯竭。开元年间,折冲府已无兵可征,府兵制名存实亡。
【募兵制】其特点:
①职业化:士兵脱离农业生产,终身服役,形成世袭兵制。
②国家供给:军需由国家承担,士兵免赋役,家属分田宅。
③兵将隶属:将领长期统兵,打破"兵无常将"的传统,增强军队凝聚力。(节度使藩镇割据有关联)
73.洋行主要指鸦片战争(1840-1842)后,外国资本凭借不平等条约在华设立的贸易和金融机构。它们以通商口岸(如上海、广州、香港)为基地,从事进出口贸易、航运、金融等业务。
洋行是殖民扩张的产物,其活动带有剥削性质,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转型。
74.近代列强在华修筑铁路
1895年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资本在华投资设厂,铁路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列强争夺铁路的战略意义】
①经济掠夺:铁路便于运输中国的矿产、农产品等资源。
②军事控制:铁路网可快速调兵,巩固势力范围。
③势力范围划分:列强通过铁路划分在华"势力范围"(如东北归俄国、山东归德国)。75.厘金:1853年(清咸丰三年),清政府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军费而设立。
主要针对国内流通货物征收的一种商业税。
其征收加剧了内外贸易失衡:进口洋货仅纳关税(值百抽五),国产货却逢卡抽厘,
削弱了本土商品竞争力。
76.宋朝的"田制不立"主要指宋朝未像前代(如唐代)那样建立系统化的国家土地分配与管理制度,
而是采取相对宽松的土地政策,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和私有化发展。
宋朝的"田制不立"并非完全无制度,而是以私有化和自由交易为核心(依赖市场调控)的制度模式。"田制不立"既是宋代适应经济变革的务实选择,也是其社会治理的短板。它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但放任土地兼并加剧了社会矛盾,成为农民起义频发、国力渐衰的深层诱因。
其利弊反映了传统社会在土地问题上的两难:过度干预可能抑制经济活力,放任自流则导致社会失衡。这一历史经验为理解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视角。
77.在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内"与"外"
"外重内轻"常指中央集权衰弱、地方势力膨胀的局面,容易导致国家分裂或动荡。
"内重外轻":中央集权强大,地方权力薄弱(如明清两朝通过废除宰相、设军机处等强化皇权)。
78.市民文化和市民文学:
【市民文化】指伴随城市商业发展形成的市民阶层(商人、手工业者等)特有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文化表达。其核心特征表现为世俗化、商业化与平民性,与贵族/宗教文化形成对照。
【市民文学】以市民阶层为创作主体或目标受众的文学作品,多采用白话语言,
内容聚焦市井生活、情感伦理,具有鲜明的现实批判性。
79."妇人外成"指女子通过婚姻离开本家,成为夫家的一员。
这一过程不仅是家庭角色的转变,更涉及社会关系和礼仪规范的调整。
古代文献中常以此强调女性在婚姻中的"外属"身份,即出嫁后依附于夫家。
80."谏议"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指臣子向君主提出建议、规劝或批评的行为,
目的是纠正君主过失、完善国家治理。
81.嘉靖:1521--1567;
隆庆:1567--1572;
万历:1572--1620;
82.近代中国学习对象的重心变化:
近代中国(1840-1949)在学习对象的选择上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从被动模仿到主动选择的转变。这一变化既受国际局势的影响,也与中国自身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密切相关。
【第一阶段】以英国为代表的"器物技术"学习(1840s-1890s),
教育实践上派遣留美幼童(虽以美国为主,但技术体系受英国影响)。
【第二阶段】转向日本与德国(1890s-1910s),
甲午战后,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功崛起,德国则以军事和宪政改革著称,成为新对象。
【第三阶段】欧美民主思想与法国革命影响(1910s -1920s),辛亥革命后,共和政体建立,但政局混乱促使知识分子转向欧美民主思想。
【第四阶段】转向苏联与马克思主义(1920s -1949),
俄十月革命后,苏联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反帝反封建道路吸引中国先进分子。近代中国学习对象的变化推动了中国人从"传统天下观"向"现代民族国家观"的转型。
本质是民族危机下对现代化路径的艰难探索。这一过程既反映了中国对世界潮流的回应,
也凸显了后发国家在学习外来文明时"选择性吸收"与"创造性转化"的深刻命题。
83."工农武装割据"是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突破共产国际"城市中心论"的教条,
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后发展为完整战略方针)。
其核心内容:工农结合、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
84.瓜分中国狂潮是19世纪末(尤其是甲午战争后)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资本输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对中国进行的系统性侵略。
其主要表现与手段:
【资本输出】
高利贷借款、铁路与矿产掠夺、设厂与垄断;同时攫取矿山开采权,如德国在山东的煤矿。
【强占租借地与划分势力范围】
德国:1897年强占胶州湾,将山东划为势力范围。
俄国:租借旅顺、大连,控制东北及新疆北部。
英国:租借威海卫和香港"新界",控制长江流域。
法国:租借广州湾,势力范围包括两广和云南。
日本:割占台湾后,将福建划为势力范围。
【宗教与政治渗透】
传教士以不平等条约为庇护,深入中国内地进行间谍活动,甚至参与策划侵华行动。
85.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垄断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核心特征包括:
①资本集中与垄断:大企业控制市场,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为金融寡头。
②资本输出:过剩资本向殖民地或欠发达国家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主要剥削手段。③领土瓜分:列强为争夺资源、市场和战略要地,导致全球殖民体系形成。
86.宗教宽容:对不同宗教信仰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它包括信仰自由、平等对待、和平共存等。
87.社会契约论认为:政府的权力源于公民自愿让渡部分自然权利,以换取社会秩序和权益保障。
88.文治:通过教育、礼仪、典章制度等软性手段来治国,它体现了儒家的"以德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