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恳请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您能轻松获取我们的最新文章,同时也方便您参与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创作的源动力!
文 | 袁公博 编辑 | T
公元223年4月,刘备的健康急剧恶化,接近临终时,他将自己的儿子刘禅和大臣们召集在一起,并托付给诸葛亮和李严,最后留下了那句意味深长的话:“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句话自古以来引发了不同的解读,孙盛认为这是“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高度评价其为君臣之间最崇高的互信和职责。乾隆皇帝则对这句话表示怀疑,认为它带有“猜疑之意”。
这句话之所以难以评判,正因为它充满了不确定性,尤其是“君可自取”中的“自取”到底意味着什么?究竟是指诸葛亮还是其他人来代替刘禅?这为后来的蜀汉政权埋下了许多内乱与变数。
从刘备兵败夷陵到“永安托孤”这段时间,刘备的动向常常让人费解。为什么他在八个月的时间里没有回到成都呢?要了解这个问题,就得从刘备如何建立蜀汉政权谈起。如果当时刘备选择回到成都,可能会导致蜀汉的灭亡。
刘备的背景非常特别,家世显赫的他有着天然的领导潜质。虽然他曾经生活贫困,靠卖草鞋和织席为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出身低贱。许多人误以为刘备贫贱,却忽视了他家族的背景——刘备并非仅仅是汉室宗亲,而是一个地方豪族。刘备的家族背景为他后来的政治事业提供了支持。
他的父亲刘元起,将他送到名士卢植门下求学,学习的机会如同今天的黄埔军校,改变了他的一生。虽然刘备在学术上并不勤奋,但他通过这些人脉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基础,认识了曹操、袁绍等日后成为强敌的角色。
刘备初期并未踏上正途,他反而沉迷于享乐,甚至让历史学家陈寿评价他具有“高祖之风”,即那种流氓气质。刘备辍学回家后,被父亲安排为团长,带领民兵。这个决定并非偶然,在地方豪强的庄园中,武装力量的扩展是必然的。
刘备凭借其雄才大略,迅速将张飞和关羽吸纳进自己的阵营。正因为刘备的枭雄气质,关羽和张飞才对他死心塌地地追随。与许多枭雄一样,刘备凭借个人魅力和领导能力,吸引了大量人才。
然而,刘备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并不是他的敌人,而是曹操这个北方的“钻石枭雄”。刘备选择南下荆州,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在荆州,刘备得到了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他与当地的豪族结盟,逐步建立起蜀汉政权。
虽然刘表曾压制刘备的影响力,但在刘表去世后,荆州的民心已倾向刘备,刘备逐渐掌握了更多的政治和军事资源。而当他进入蜀中后,蜀中的民众也迅速归顺他,刘璋感到威胁,不得不与刘备为敌,最终失去对蜀地的控制。
在刘备构建政权的过程中,最坚实的支柱无疑是荆州帮。许多荆州人将刘备视为自己的领袖,贡献了大量的精英力量。然而,刘备也清楚,自己政权中的东州人始终不够可靠,他们的忠诚度比荆州帮差,尤其是在面对利益冲突时。
夷陵之战后,荆州人的损失让刘备的政权基础发生了剧变。东州派的动摇让刘备的统治受到严重威胁,黄元的叛乱就是其中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刘备意识到,统兵在外要比呆在成都更为安全。
虽然《三国演义》将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原因归结为为关羽报仇,但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实际。关羽死后,关家只剩下关兴,而关兴当时并不在荆州,而是在成都,负责传递消息。事实上,关兴并不是单纯的“通讯员”,而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充当了人质。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真正原因,是想通过打回荆州,带领荆州人重建家园。战败后,刘备的政权基础几乎崩塌,刘备的犹豫不决表现在他对孙权使者的答复上,一方面是求和,一方面又通过信函威胁陆逊再战。
这种矛盾源自“隆中对”的战略缺陷。隆中对理论中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尤其是“结好孙权”与“跨有荆益”两者无法兼得。最早提出这一问题的人是庞统,他建议刘备放弃“跨有荆益”路线,转而通过占领凉州和益州,再图全国。
然而,刘备始终没有下定决心。即使在永安临终时,他依然徘徊不前,留给后人一个摇摆不定的局面。他在托孤时,将儿子刘禅交给诸葛亮,表现出对未来的无力和疑虑。最终,刘备的这种犹豫和不决,成就了诸葛亮北伐的历史传奇。
参考文献
[1] 王瑰. 形式任务与现实利益: 刘备东征与东征失败原因新探[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9, 40(07): 9-14.
[2] 王前程. 诸葛亮与夷陵之战[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8, 39(12): 5-8 13.
[3] 朱大渭. 《隆中对》与夷陵之战[J]. 江汉学报, 1962, (09): 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