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一天,时任129师副师长的徐向前接到命令,前往386旅前线进行视察。那天,他特意来到772团阵地。在此时,副团长王近山刚刚指挥部队完成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正在组织战士们挖掘工事。王近山凭经验判断,敌人可能会进行反扑,于是他打算布置伏击。
当王近山看到徐向前时,他急忙跑上前去,行礼致敬。没想到,徐向前脸色一沉,指着王近山说道:“你一个副团长架子不小,怎么身边跟着这么多警卫员?”这句话让在场的人都感到有些意外,因为王近山的身后竟然跟着六七名警卫员,显得有些不合常规。因为像徐向前这样的副师长,视察一线阵地时,身边也不曾带着这么多警卫人员。
听到批评后,王近山显得有些委屈,他转过身,看了看站在自己后面的警卫员们,瞪了几眼,然后大声向徐向前解释:“这些人是陈赓旅长安排的,他要求无论何时何地,都得有这些警卫员跟着,不允许离开。”他接着说:“这些警卫员名义上是保护我,但实际上,在战斗中,他们反而成了我的累赘,影响了指挥和行动。我确实不需要这么多保护。”
听得出来,王近山是在向徐向前抱怨,但徐向前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同情,反而更为严肃地问道:“你最近是不是犯了什么错误?”王近山被问得一愣,急忙回应:“我一直在前线执行任务,一直按照团里的部署完成工作,哪里有错误?”
然而,徐向前并未就此罢休,他继续问:“既然你没有犯错,为什么陈赓要派这么多人保护你?显然是你犯了错误。”王近山坚持说自己没有错误,脖子一梗表示不服。
这时,徐向前的严肃表情终于有所缓和,他笑了笑,平静地说道:“王疯子,现在打仗可不能‘疯’了。过去你是低级别的指挥员,带头冲锋自然是为了给大家做表率,大家都会跟着你学。”他顿了顿,继续说,“但你现在是团级指挥员了,你的主要任务是指挥,而不是冲锋。战场上,子弹是没有眼睛的,如果你每次都和战士们一起冲锋,万一中枪了,谁来指挥部队?那可就乱了套,任务怎么完成?”
徐向前严肃地要求王近山反思自己的行为。王近山听后,终于意识到,原来徐向前是有备而来,显然是受到了陈赓旅长的提醒和关注。实际上,陈赓安排王近山身边带着六七名警卫员,显然与王近山的一贯作风有很大关系。
陈赓非常清楚,王近山是一员难得的战将,无论任务多么艰难,他总能出色完成。然而,王近山有一个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在战场上极其喜欢亲自冲锋,甚至有时为了冲锋忽视了自身的安全。陈赓因此多次批评过他,要求他改正这个不良习惯,王近山每次都表示要改正,但一到战场上,情绪激动时,他总是把这些话抛到脑后,忘记了指挥员应该保持的冷静。
出于对王近山的重视,陈赓决定从旅里的警卫连挑选几名战士,专门负责保护他。在这些警卫员上岗前,陈赓还专门找他们谈话,明确指示,一旦王近山准备冲锋,立即阻止他。尽管这些警卫员并不隶属于王近山的团,他们的任务只是执行陈赓的命令,但王近山显然对这些警卫员存在着不满。他觉得他们碍事,每当自己兴致勃勃地准备冲锋时,这些警卫员总会紧紧拉住他,甚至和他发生争执,发生过几次肢体冲突。尽管如此,警卫员们并不畏惧王近山,只是忠实地执行命令,最终王近山也只能无可奈何。
王近山曾以为徐向前并不知晓这些事情,试图借着警卫员妨碍作战的理由,将他们调走,恢复自己的自由行动。没想到,这次徐向前的视察,恰恰是为了这件事而来。他与王近山严肃交谈,强调了指挥员的责任和重要性。王近山这才意识到,自己在战场上的行为确实有些鲁莽,不能仅凭个人冲动行动,必须考虑到整个部队的长远利益。
经过这次深刻的反思,王近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决定改正。虽然他依旧在战场上英勇无畏,但也开始更加注重指挥员应有的冷静与责任。在后来的战斗中,王近山再也没有因一时冲动做出鲁莽的决定,而是始终坚守着作为指挥员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