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张学良晚年采访,讲述不抵抗真实原因,直言记者不知亡国奴的滋味
迪丽瓦拉
2025-09-13 19:31:23
0

好的,我会保持每段原意,丰富细节,字数变化不大地改写这篇文章:

---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统治东北三省的著名军阀因为一个关键决策而被钉在了耻辱柱上,他便是被称为“少帅”的张学良。

他最为人诟病之处,是明明手握三十万铁腕东北军,却在面对人数不过一万多的日本关东军时选择了不抵抗。

东北三省一旦沦陷,当地百姓被迫沦为长期受辱的“下等人”,整整十四年之久。

然而,张学良在后来劝说蒋介石抗击日本侵略时,表现得并非一个会轻易投降的人。那么,为什么他当年会放弃抵抗呢?

晚年时,张学良坦诚讲出了自己当初不抵抗的真正原因,并对记者说:“你们现在的生活安稳,根本不知道成为亡国奴的滋味。”

张学良麾下的东北军,其前身正是他父亲张作霖统领的“奉军”。

他们的总部设在奉天(今沈阳),奉军曾于1926年攻占北平,但两年后被北伐军击退。回到奉天的途中,张作霖遭到暗杀炸弹袭击,命丧黄泉。

东北王去世后,年轻的少帅张学良继承了父亲的统帅地位。

张学良虽意气风发,但毕竟没有完全靠自己打下江山,加之南京国民政府逐步壮大,他便归附于国民党政权旗下。

从此,曾经威名赫赫的“东北王”称号逐渐失去了实质意义,变成了名义上的头衔。

与他父亲张作霖的老练圆滑不同,张学良经历尚浅,缺乏血与火的磨炼。

改编后的东北军仍是除中央军之外规模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不仅兵力约三十万,连装备都极其精良。

仅空军就拥有约260架飞机,还有六个独立骑兵营、三个独立炮兵营以及二十多艘军舰。

如此庞大的实力,在当时的军阀中可谓无人能敌。

张学良也抱有极大自信,然而这份自信最终让他在面对日军时屡屡退让,未敢轻易对抗。

究竟发生了什么,令这位满怀雄心的少帅遭遇惨痛挫败?

答案还要回溯到“九一八事变”发生前的1929年,那时曾爆发了一场名为“中东路事件”的冲突,极大削弱了张学良的自信心。

中东铁路,全称“中国东北铁路”,是沙俄凭借不平等条约强行从中国夺取的铁路线。

该铁路自20世纪初建成通车,连接东北三省与西伯利亚铁路,并一直由沙俄军队驻守把控。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沙皇被推翻,俄国内部政治动荡。此时,东北地方当局趁机试图收回中东铁路的管理权。

铁路工人为抵抗帝国主义和白俄的掠夺,发动罢工,吉林地方政府也借机派兵介入此事。

北京政府一方面想要收回铁路权利,另一方面又担心与新成立的苏维埃政府维持良好关系,避免赤化国内劳工,引发更多问题。

两年后,苏联主动将铁路所有权送交北京政府,但北平方面迟迟未作回应。

更糟的是,外交部糊涂地与华俄道胜银行签订了一份续约合同,竟将铁路管理权交回了白俄势力。

1923年,中苏两国重新谈判,达成共同管理中东铁路的协议,但东北当局依然觊觎收回全部控制权,矛盾愈演愈烈。

1929年5月27日,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正在开会时,突然遭到东北军警的强行闯入,经过一番搜查,苏联人员全部被逮捕。

张学良强行收回中东铁路管理权的激进行动,直接激怒了苏联政府。

年轻的张学良刚刚继承父亲遗志,正处意气风发的阶段,面对苏联可能的战争挑衅,他当时的态度是“打就打!”

但东北军内部不少将领却持反对意见,认为当前最大的敌人不是苏联,不应在此时轻易撕破脸,免得引来更大麻烦,尤其是让日本趁虚而入。

然而,血气方刚的张学良坚信苏联不会在远东投入大规模战事,自己夺回铁路的胜算极大。

他还想借此机会立威,以摆脱父亲老臣对他“嫩瓜蛋子”的轻视。

但结果却是惨痛的失败——十七旅全军覆没,旅长选择自尽,十五旅更在满洲被苏军俘虏,苏联甚至拍摄了俘获旗帜的照片以示威。

这次挫败对张学良的打击极大,使他变得不再狂妄,面对日军时缺乏其父张作霖那样的果断与豪迈。

在他心中,自己打不过苏联,苏联即是昔日的俄国,而日本曾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故而更打不过日本。

而日本军方也确实如此看待张学良。

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曾写道:“对付张学良,用不着真刀真枪,只要挥舞竹刀,就能轻易击退他。”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军迅速攻占沈阳,东北军丧失了反攻的良机。

长期以来,外界猜测蒋介石因“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而命令张学良不抵抗,但张学良晚年接受采访时坚决表示:不抵抗的命令是他自己下的。

面对镜头,张学良回忆起当年的情形,言语依旧清晰:“日本兵非常嚣张,我告诉我的士兵们不要理会他们,可他们故意挑衅。比如用洋火棒点燃我们的枪,‘啪’的一声抽烟,我让士兵忍耐别理会……”

张学良确实是自己下达了不抵抗命令。

只是他误判了形势,认为只要不主动挑衅,矛盾可以缓和,危机能化解,没料到日本人心思极其险恶。

作为封疆大吏,他深感自己负有保护东北的责任。

另一个常见的误解,是认为东北军三十万对抗日本关东军不过一万多。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事变爆发前,东北军精锐大部分并不驻守关内。关内部署的约十九万兵力装备落后,且防御部署松散,一个省防军的战斗力甚至不到国防军的三分之一。

反观关东军主力集中于沈阳,控制着南满铁路,能够迅速获得补给和支援。

张学良失去东北,关键在于大意大意再大意。

日军仅用一万兵力,采取出其不意的突然袭击,迅速占据战略要点,兵力不足的问题得以弥补。

张学良没有预料到,自己让士兵忍让,武器锁仓,即便士兵愿意牺牲,也没能守住阵地。

结果是北大营的八千余守军,被仅有七百多日军突破。

忍耐至极,最终还是被敌人强行闯入家门,东北彻底沦陷,一切都成了无法逆转的结局。

---

参考资料来源:

中国军网2022-09-18,《回望“九一八”:拥兵三十万的张学良为何不敢抵抗只有万把人的关东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王... 真是让人惊讶,泰国的王后苏提达,刚从国外回国,还没休息片刻,竟然就去海上开帆船了。她的节奏一点都不拖...
原创 关... 张飞和关羽都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将领,他们都是武艺出众,情谊深厚,与刘备一同结为桃园三结义。关羽以忠...
原创 鳌... 前言 在清朝的盛世时期,鳌拜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复杂的权谋、忠诚与背叛。当他面临生命...
原创 宰... 我国上古时期实行禅让制,即部落首领在无法继续执政时,会将自己的位置让给更加贤能的人。例如,尧帝被后人...
狂妄言行背后是错误历史观作祟(... 历史的教训岂敢忘却!抗战胜利80年后的今天,我们绝不允许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破坏世界和平稳定 日本首相...
原创 秦... 秦始皇陵作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寝中的代表,至今依然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下。尽管自从确认其存在至今已经有超过两...
原创 故... 首都,在古代常被称作京城,现在的首都就是北京,这座城市曾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所在地。回顾三千多年的封建历...
大禹治水不是神话传说!大禹治水... 夏朝作为我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代表着我国统一国家概念的正式确立。夏朝也是我国华夏民族形成的最初来源,...
原创 曹... 赵云的七进七出是三国历史中的一段传奇,至今让人感到惊叹。根据《三国演义》的记载,长坂坡之战中,赵云为...
原创 唐... 引言 唐朝是一个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朝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唐朝的小商品贸易也达...
原创 我... 图腾是指代表某种文化的标志,最初的含义是指能够承载神灵之魂的象征物。在古代社会,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控制...
原创 清... 1923年6月27日,紫禁城的建福宫突发大火。溥仪怀疑宫中的太监为了私利,将珍贵的宝物偷偷藏匿,担心...
1916年6月6日,在北京中南... 1916年6月6日,在北京中南海居仁堂,病榻上的袁世凯攥住长子袁克定的手,虽手劲虚浮,眼神却满是杀气...
原创 马... 张飞位列三国二十四名将的第六,而马超则排在第五,看似马超的排名比张飞高出一头,这让许多人感到不满。因...
原创 波... 波兰,今天或许是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小国,但在历史上,它曾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大国。遗憾的是,波兰在历史上...
原创 老... 一组1931年的圣彼得堡老照片。那时圣彼得堡叫列宁格勒,1721年至1917年间沙皇俄国的首都设在这...
镇江博物馆清宫遗珍下篇碧树琼花... 镇江博物馆 清宫遗珍下篇 中国古代陶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制造和...
原创 关... 武圣关羽,从公元184年随刘备征讨黄巾军起,直到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10月兵败麦城,三十多年...
原创 潼... 大家好,我是黑白三国。 潼关那一战,当时马超为报父仇,带着西凉铁骑杀得曹操割须弃袍,于禁顶不住十合,...
原创 孙...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辉煌的时代,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和文化流派。这个时期不仅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