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夏季,日本政府发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全民战斗”动员令,誓言调动全国每一位公民的力量,无论年龄、性别,甚至身体状况,誓死与盟军对抗。这一疯狂的战略被称为“决号作战”,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牺牲百万美军,迫使美国放弃战争,转而选择“知难而退”。假如历史的车轮按此轨迹发展,那么中国将会付出怎样巨大的代价呢?
1945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陷入了绝境。美军的进攻势如破竹,硫磺岛和冲绳战役先后落下帷幕,造成了严重的战略失地,且日本本土防线愈发岌岌可危。此时,面对强大的敌人,日本政府没有选择停战,而是提出了一个极端的战略计划——“决号作战”。这一计划的核心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全国动员,全力拼搏”。即使战斗进行到最后一名士兵,日本也不会放弃,一定要将美军拖入共灭的结局。
从1945年2月起,日本政府开始实施全面动员,征召了大量未经过军事训练的民众。无论是19岁的青少年,还是年满60岁的老人,甚至17岁以上的女性,都被编入了所谓的“国民义勇战斗队”。这些民众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任何军事训练,甚至没有武器。那些被动员的民众,装备极其简陋,手持竹枪、菜刀,甚至用弓箭等原始武器。政府告诉他们:“每一个人都必须为天皇战斗,哪怕没有武器,也要用牙齿去撕下敌人的肉!”
当时,日本的正规军人数大约为315万,但大部分兵力被分布在东南亚、满洲和朝鲜等地,难以迅速回到本土,实际上能守卫日本本土的正规军只有约45.6万人,占总兵力的三分之一不到。因此,政府决定动员大约2800万民兵,号称“全民皆兵”。然而,这个口号更多的是将无辜的民众推向死亡的战场,而真正的指挥官却依然安然无恙地坐在幕后,拒绝亲自参战。
面对日本政府的全民动员,美军并没有袖手旁观。1945年3月底,美国空军实施了“饥饿作战”,在日本周围海域布下了超过一万枚水雷,封锁了所有海上运输线。仅仅三个月内,日本海运损失便超过70万吨,进口的石油、钢铁和粮食几乎完全停止,国内资源面临严重崩溃。此时,面对严峻的内外困境,日本的“本土决战”还能继续下去吗?民众在面临极端的食物配给制度时,已经无法维持基本的生存,许多人每天仅能获得不到200克米饭,甚至只能靠野菜、地瓜等替代品充饥。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让民众的坚持变得愈加困难。
与此同时,日本军方并不满足于仅凭人力进行死战,他们还开发了大量自杀性武器,比如神风特攻队、人肉炸弹以及自杀潜艇等。仅仅为了执行“决号作战”,日本就准备了1600架神风战机,计划通过自杀攻击摧毁美军航母,从而阻止美军的登陆。然而,与美军的庞大工业生产能力相比,日本的这些武器显得力不从心。在冲绳战役中,日本出动了约1500架神风特攻机,但最终只有不到300架成功击中目标,成功率仅有20%左右。即便将所有战机投入战斗,也未必能够有效阻止美军的进攻。更为致命的是,神风特攻机的燃油一旦耗尽,这些飞机便无法再起飞。
与此同时,日本高层已经提前为自己准备了逃生路线。从1944年7月开始,东条英机便在本州岛的山区秘密建造掩体,打算在东京陷落后迅速转移。这些高层人物为了躲避战火,早已为自己预设了后路,而普通百姓却被迫为国家的利益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虚伪的做法令人愤慨。
美国军方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如果原子弹计划失败,他们将执行“没落作战”,首先攻占九州岛,然后进军关东平原,最终彻底占领日本本土。然而,面对这样的计划,美军的高层也深感困扰,因为他们预计这一战役将造成100万美军伤亡。因此,美军在战略上也一直感到焦虑和不安。究竟为什么美军对登陆日本本土如此顾虑重重呢?冲绳战役的惨烈教训让美军意识到,如果攻占一个小小的冲绳岛都需要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那么对日本本土的进攻将更加困难重重。
战前的推演表明,单是攻占九州岛,可能就会造成40万美军伤亡,而整个本土战役的伤亡人数将可能超过100万。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逐渐加剧,甚至有高层人士提出,若原子弹未能迫使日本投降,是否考虑让苏联和中国出兵分担部分伤亡。
此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入尾声。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国共两军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百姓也面临着民生困境。假如日本不投降,美国是否会请求中国出兵?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如果日本坚决不降,中国可能不得不参战。首先,东北和华北的关东军尚未完全消灭,若不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战后中国的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其次,如果美军在登陆战中伤亡惨重,中国派兵参与进攻,可能在战后获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与战略地位。然而,强行参战必然会带来巨大的伤亡,是否值得为此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需要深思熟虑。
最终,原子弹的投下让所有的选择变得无关紧要。1945年8月,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决号作战”成为空洞的口号。中国没有为艰难的抉择而烦恼。然而,如果历史的进程不同,谁能承担这场战争带来的巨大代价呢?
参考资料:
《日本投降前的“决号作战”计划》,人生与伴侣,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