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回京后,赵普悄悄地将关于赵德昭的事情禀报给了他。得知这一消息后,宋太宗愤怒不已,将这件事作为推迟封赏北征胜利的借口,迟迟未对那些在北征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进行奖赏。这一做法令朝中许多文武大臣心生不满,私下议论纷纷,气氛愈发紧张。
赵德昭为了维护大宋的长治久安,心急如焚,主动前去面见宋太宗,苦心劝说他及时封赏北征的胜利将领,以安抚军心。然而,宋太宗心中的怒火尚未消退,对赵德昭的话充耳不闻,他愤怒地对侄子说道:“你急什么,等你当了皇帝再封赏也不迟!”这番话令赵德昭心中愤懑不已,感到自己一片好意竟被如此冷遇。回到家中,赵德昭心情沉重,无法释怀,最终用家中的水果刀自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时正是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九月。
赵德昭之死使宋太宗深感权力的威胁无处不在,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最大的敌人并不是远方的辽国,而是近在身边的皇室成员。深夜里,他的心情异常复杂,紧咬着牙关,心中渐渐酝酿起了一个更加阴险的计划。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宋太宗决定采取行动,他指派自己的心腹御医程德玄担任山西南道节度使赵德芳的贴身医官,并声称此举是为了更好地调养赵德芳的身体。赵德芳被这一举动深深感动,眼中含泪,认为自己得到了叔叔赵炅的关怀。然而,程德玄上任后不久,赵德芳便因突然暴毙而死。程德玄亲自为赵德芳诊治,并煮药为其服用,然而,赵德芳饮下药汤后的第二天便一命呜呼。得知此事,宋太宗暴怒至极,迅速将程德玄捕获并押解回京,最终斩首示众。
赵德昭和赵德芳的相继死亡,不仅是亲情的背叛,更是宋太宗为了确保皇位传承不受威胁而做出的惨烈决策。在这之后,宋太宗深知,除了自己的侄子,另一个潜在的威胁便是自己的亲弟弟赵廷美。为了彻底巩固自己的皇位,确保权力延续给自己的儿子,太宗心生一计。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八月,宋太宗召见赵普,并亲自为他颁布圣旨,宣布赵普重新成为大宋的宰相。赵普知道,自己此刻的重用无疑与太宗的心机息息相关,但他并未拒绝这次机会。三日后,赵普将自己精心准备的一份奏折呈上,标题为《不能忘却的记忆——金匮之盟》。奏折中详细记载了宋太祖临终前对权力继承的亲口要求:杜太后临终时特别叮嘱,不应将皇位传给太祖的儿子,而是传给弟弟赵匡义,为的是大宋的江山能得以长久延续。赵普亲眼见证并记录下了这一遗言,并将其存放在金匮之中,形成了所谓的“金匮之盟”,也称为“昭宪顾命”。
宋太宗在看到这份奏折时,内心先是震惊,继而是狂喜。他震惊于赵普竟敢篡改历史,修改金匮之盟,巧妙地删除了原本的“三传约”,将皇位继承的顺序改为“赵匡胤→赵匡义”,这意味着赵匡义之后并没有赵匡美,而是直接跳过了后代。这一篡改,彻底消除了宋太宗对未来权力传承的忧虑。经过这番巧妙操作,太宗不仅证明了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也确保了将来能够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非他的弟弟赵匡美。
在公开昭宪顾命之后,朝野的议论渐渐平息,宋太宗的皇位也因此更加稳固。整个国家的舆论风向发生了改变,太宗的统治地位变得更加牢固。但此时,宋太宗并未完全放松警惕,他将目光转向了自己位于开封的皇弟——秦王赵廷美。
未完待续……
【天韵阁:陌上公子出品,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