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文元年接近尾声时,李景隆在北京城东二十里远的郑村坝与朱棣展开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决战。南军由于不适应寒冷的气候,加上主帅李景隆的轻率指挥,最终导致了五十万大军在朱棣的仅八万精兵面前败退,狼狈不堪,丢盔卸甲,造成了巨大的羞辱。这场战役也进一步验证了李景隆无异于赵括式的庸才形象。
然而,建文帝朱允炆却并不认同这一观点,他认为李景隆作为主帅,兵权不足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他下旨赏赐李景隆黄钺弓矢,并赋予其“专征伐”的权力,期望其能够再次率军北上。这一次,李景隆在真定武定侯郭英和安陆侯吴杰的联手下,集结了六十万大军,驻扎在白沟河的附近,也就是现在的河北雄县,谋划着再度攻打朱棣的家乡北平。
当朱棣得知南军的动静后,立刻集结了十万马步军,准备迎战。他深知必须在夏季来临前结束这场决战,以免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在前往苏家桥,即如今河北保定东北的渡口时,朱棣的军队遭遇了南军先锋官平安及大都督瞿能父子的伏击,损失惨重,只能仓促撤退,以保全残余军力。
次日,朱棣并未因一次失败而气馁,反而更加坚定,整顿部队再次渡河求战。然而,这次他指挥的后军以及降将陈亨的部队遭遇了建文军平安部的再次伏击,形势显得更加危急。朱棣感到恐慌,亲自带领主力部队冒着敌人的箭雨冲入敌阵,奋勇杀敌,造成敌军的重大损伤。就在此时,李景隆的主力部队也赶到了,迅速将朱棣的军队包围,使得燕军陷入了前后夹击的险境,生死存亡之际。
在这场混战中,燕王朱棣险些被敌军杀死,多次更换战马,直到弓箭用尽,只能挥剑参与混战。在此期间,他与李景隆的部将瞿能相遇,差点被俘。战斗持续到傍晚,瞿能再次率军杀来,燕军士气降至最低点。在此关键时刻,一阵狂风骤起,竟将李景隆的将旗刮倒,士兵们心中顿生疑虑,不少人误以为将旗是被敌军打倒。
朱棣则及时带着精锐骑兵寻找突破口,绕到南军的后方放火,造成李景隆军队大乱。在这个混战的瞬间,瞿能父子以及俞通渊、滕聚、平安等将领纷纷被斩杀。最终,李景隆又一次以惨重的代价宣告失败,伤亡惨重,他只得带着残余的军队狼狈逃回济南。
这场战役被誉为靖难之役中最为惊心动魄且至关重要的一战,朱棣和朱允炆都无法承受失败的代价。最终,朱棣一旦获胜便能从被动转为主动,掌握战局的主导权,而建文帝若失利,则再也无法组织起规模庞大的进攻。因这次巨大的失败,李景隆也被朱允炆免除了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