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原名,原是一位明朝初期的礼部尚书,成长于安州。他的早年经历在史书中鲜有记载,因此后人对他的背景知之甚少。仅有的资料显示,他在洪武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82年,因考取通经儒士的身份被举荐为御史,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五年后,李原名受命出使平缅,今云南的陇川一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他向朝廷上奏,指出当地的土司,特别是云南麓川傣族的首领思伦法,低调而又险恶地窥伺着明朝的边疆,暗示着他是一位野心勃勃的人。因此,李原名建议增强边防力量,以防止潜在的威胁。此外,他还报告了一个严肃的违规事件,即朱元璋的侄孙靖江王朱守谦擅自用了大理印行使令,要求朝廷对此进行严惩,以维护规章制度。
不久之后,由于李原名在工作中表现卓越,他被晋升为礼部尚书。此后,很多从遥远地方而来的重要事务,人们都会前来咨询他,寻求解决方案。例如,有一次,高丽派遣使者前来奏请,声称辽东地区的文、高、和、定这四州是他们的固有领土,并要求明朝将其归还,同时请求将军队迁移到别的地方。对此,李原名做出了强硬回应,声明:“这四州原本是在元朝的管辖之下,而我明朝现今继承了元朝,因此这四个地方理应属于我们的固有领土。中原王朝与高丽之间的传统边界应该是鸭绿江!如果高丽国仍一味纠缠不清,那后果自负!”
此外,南边的安南国每年都会向明朝进贡。然而,考虑到这样做不仅劳民伤财,朱元璋便让李原名将这个意愿传达给安南国,从此安南的进贡周期便改为每三年一次,成为一种新的制度安排。
最初,由于蒙古人答禄与权向明朝提议建立供奉历代帝王的庙宇,朝廷对此表示赞同。然而,建庙所需配享的名臣却引发了一些争议。李原名提出的建议是以黄帝时期的宰相风后和大将力牧等三十二位名臣作为附享。朱元璋审核后决定剔除北宋开国功臣赵普、元世祖忽必烈的中书右丞相安童与阿述,取而代之的是添加西汉开国功臣陈平、东汉开国名将冯异、北宋开国名将潘美以及大蒙古国开国名将木华黎四位名将,其余依旧按照李原名的名单进行排列。
在明代洪武年间的诸多礼部尚书之中,李原名是担任职务时间最长的一个,直到洪武二十三年他因年事已高和身体不适辞去了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