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来帮你改写这段文章,保持原意的同时增加一些细节,字数变化不大:
---
“杀兄弑父、荒淫无道、贪图享乐”几乎成了杨广的代名词,而唐高祖李渊在隋朝覆灭后,特意追谥他为“炀”,这个“炀”字便永远烙印在了杨广的历史形象上。毕竟,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因而流传下来杨广弑父辱母的丑闻,也多带有明显的诋毁色彩。
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病重之时,宣华夫人和太子杨广在一旁悉心照料着皇帝。某次,杨广趁宣华夫人更衣之际,突然一把抱住她,宣华夫人震怒大骂,杨广这才不情愿地放开了她。后来,隋文帝追问此事,宣华夫人才向他禀明了真相。
据《资治通鉴》记载:“宣华夫人泣诉皇太子非礼之事,隋文帝大怒,气嗜出血,召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下诏废除太子。”
诚然,杨广是个好色之徒,但他平时表现颇为克制,因而深得独孤皇后的喜爱,并被立为太子。彼时隋文帝尚在人世间,杨广竟敢对宣华夫人起非分之心,其根本原因或许是宣华夫人容貌倾城,实在令人难以抗拒,真可谓英雄难过美人关。
宣华夫人出身陈国公主之家,因隋文帝灭陈国,她成了俘虏。容貌绝美的她被隋文帝纳入后宫,然而隋文帝身边有个强势的独孤皇后,她极其忌惮男人宠爱小妾,尤其痛恨冷落正室。
太子杨勇曾因宠爱小妾冷落正妻,导致正妻抑郁而死。独孤皇后误以为是杨勇与小妾合谋害妻,遂对杨勇心生嫌隙,在杨坚面前极力诋毁他,最终杨勇从太子沦为庶人。
反观杨广,虽然也有妾室,但他表现得专注于正妻萧氏,令独孤皇后非常满意。为了讨好母亲,杨广家中不仅乐器陈旧,而且尘埃满布,表面上表现出对歌舞娱乐毫无兴趣。
隋文帝见此,也大为赞赏杨广的节制,然而他并未察觉这一切其实是杨广的精心伪装。依靠独孤皇后的意见,杨坚废掉杨勇,立杨广为太子。
由此可见,独孤皇后权势之大,对儿子们的情感纠纷都能下狠手,更别说她对丈夫的控制。杨坚曾暗中宠幸尉迟迥的孙女尉迟氏,尉迟氏曾以为自己能飞黄腾达,岂料被独孤皇后残忍除去。杨坚虽不满,却不敢触怒皇后。
陈氏虽入后宫,起初未被宠幸,但她是皇室后裔,见多了宫廷权谋,故而选择隐忍,躲到偏僻处享受宁静。后来杨坚忍不住对她有了宠爱,册封她为宣华夫人。
这一次,独孤皇后居然放过了宣华夫人。也许是宣华夫人手段高明,或者独孤皇后因处死尉迟氏而被杨坚冷落,宣华夫人由此成为隋文帝的宠妃。与此同时,野心勃勃的杨广为谋求太子之位,经常向宣华夫人送礼,讨她欢心,企图在隋文帝面前替自己说好话。
宣华夫人对杨广的礼物大多不拒绝,时常在隋文帝面前称赞杨广仁义有礼。然而她未曾料到,随着时间推移,杨广竟对她心生觊觎。602年,独孤皇后去世,宣华夫人成为后宫主事者,掌控宫中权力。
两年后,隋文帝病倒,宣华夫人日夜侍奉,太子杨广掌管朝政,频频探望病榻上的父亲。于是,便发生了杨广非礼宣华夫人的事件,宣华夫人被惊吓得几近崩溃,怒斥杨广,杨广赶忙道歉。
宣华夫人身为公主,回想自己一生坎坷,不免泪流满面,但她迅速整理妆容,来到杨坚床前。杨坚见她眼红肿,心生不安,追问缘由。宣华夫人在再三逼问下,终于将杨广非礼之事告诉了隋文帝。
隋文帝震怒痛骂独孤皇后误国误君,竟立一禽兽为太子。为保社稷,他决定召回杨勇重立为太子,然而消息泄露给杨广,杨广迅速进宫控制局势。
当杨坚再次面对杨广时,心知大势已去。次日,隋文帝便神秘去世,杨广顺利登基,成为隋炀帝。登基后第二天,杨广送给宣华夫人一个盒子。宣华夫人原以为是毒药,久久不敢启封,最终想到生死无常,坦然打开,发现竟是象征同心的结饰。
尽管如此,宣华夫人并未感到喜悦。她是杨广的小妈,而如今却成了他的臣服者。无力反抗,只能忍受这尴尬处境。两年后,也就是公元606年,宣华夫人郁郁寡欢而终,年仅29岁。杨广痛失宣华夫人,写下了《神伤赋》以表哀思。
关于杨广非礼宣华夫人的事件,虽见于《资治通鉴》,但最早的记载来自十八路反王起义时,李密讨伐杨广时提出的指控。造反者为了正当化自己,必然加诸敌人各种罪名,故此事可信度较低。杨广虽为暴君,却非昏庸之辈。
他在位十四年,推行四项惠及后世1400多年的重大举措,绝非昏君所为。至于杨坚让元岩起草废太子诏书一事,纯属后人杜撰,因为元岩早在开皇十三年(593年)去世,隋文帝为其哀悼良久,怎会让他写诏书?
因此,杨广非礼宣华夫人,极可能是后世为抹黑他而附会的污名。虽然杨广继位后确实残酷对待兄弟,且好色成性,大肆选妃纳美,但这一恶名仍需慎重对待。
至于宣华夫人,这位倾国倾城的陈国公主,命运令人扼腕。她不仅无法替家族复仇,还被迫委身于杀父仇人,最终死后还背负骂名,令人无限感慨。
---
如果你需要,我还可以帮你调整语气或增加更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