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精忠报国”,许多人心中首先浮现的便是岳飞。那位将“精忠报国”四个字刻在自己背上的忠诚将领,岳飞一家几代人忠心耿耿地效忠于皇室。对于南宋的百姓来说,岳飞无疑是他们心中最伟大的英雄。然而,岳飞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与金兀术的对抗,那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挑战。他与金兀术之间的战争,不仅限于战场,还蔓延到南宋的朝堂之上。最终,岳飞因刚直的性格和敌人内部的阴谋而失败,但金兀术战胜岳飞后,结局又如何呢?金兀术的后代如今多居住在河南,而他们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绝不谈论岳飞。这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原因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岳飞的家庭背景并不显赫,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村人。据说,他出生时曾出现一只鹏鸟停在家屋顶上,久久不去,村里的人便认为他未来必成大器,于是为他起名“飞”,并赠予“鹏举”这两个字。这一预兆似乎应验了,岳飞从小便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20岁参军后,他凭借勇猛和果敢立下了赫赫战功,斩杀了金兵的一名重要将领,并成功将金军小队击退。很快,岳飞便进入了人生的“伯乐”——宗泽的视野。宗泽对他青睐有加,不仅在军中多次重用他,而且岳飞也毫不辜负这位将领的期望,每次战斗总是冲锋在前,并几乎无一败绩。
然而,岳飞与宗泽的合作并没有持续太久。岳飞被调离了宗泽麾下,经过这次分离,双方都未再有重大胜利。此时,朝廷的软弱无能逐渐显现,金军趁机直捣黄龙,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北宋因此灭亡。赵构继位,成为了新一任皇帝。赵构在登基初期,装作贤明的明君,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重用了像宗泽、岳飞这样的忠臣良将,并借此取得了显著的战果。然而,当赵构享受到权力的顶峰时,他的本性也逐渐暴露出来。对于百姓的疾苦毫无同情心,对国家未来也没有丝毫责任感。成为皇帝后,他迅速放弃了抗金的决心,专心享乐。
然而,岳飞深知如果国家不坚决抵抗外敌,百姓将会永远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土也会一寸寸丧失,直至最终灭亡。为了救国,他多次向赵构进谏,要求皇帝亲自领兵征战,激励将士们一起驱逐金兵,捍卫家园。但赵构怎会同意?他刚刚尝到成为万民之主的滋味,岂能轻易放弃享乐和权力?亲征不仅是生死之事,更是艰辛劳苦的事,赵构自然不愿意。他那仅存的羞耻心让他对岳飞的忠告恼羞成怒,于是直接革除了岳飞的职务,想要让他“消失”。
接下来,赵构转而寻求与金国的和平谈判,但此时金兵已势如破竹,迅速推进。金兀术等将领无视赵构的求和信号,继续向南宋的中心地带挺进,最终突破乌江,占领了建康。金兀术趁胜追击,准备一举俘虏赵构及其朝廷。然而,在南宋朝廷的不断退让下,局势已无力挽回,为了保命,只能重新启用岳飞等抗金将领,试图拯救建康。
金兀术不仅是一个勇猛的战士,更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战略家。他的战术复杂多变,残忍且无情。岳飞与他在战场上的对抗,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岳飞利用地形优势,带领敢死队在夜晚发动突袭,金军措手不及,遭遇了惨重损失。为了保存实力,金兀术不得不放弃攻占建康,从而使岳飞成功将建康收复。
这场胜利令赵构喜出望外,为了奖励岳飞,他赐予岳飞一条金腰带,岳飞一时风光无限,声望高涨。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些心怀不满的人的嫉恨,尤其是秦侩。秦侩是赵构的亲信臣子,他以谄媚闻名,擅长讨好赵构,平日里便主张和平路线,非常不满岳飞的军事成就。金兀术也在建康一役后对岳飞的实力产生了警觉。他深知,如果岳飞继续带兵抗战,金国将难以吞并南宋,因此他决定用阴谋对付岳飞。金兀术和秦侩通过书信交换利益,最终决定合谋陷害岳飞。秦侩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接受了金兀术的提议,设计通过十二道诏书将正在战场上的岳飞召回,并在风波亭将其毒死。
岳飞死后,金兀术成为金国的头号功臣,但金国的内政问题愈发严重,朝廷党争不断,外部的压力也依然存在。最终,金兀术只能放弃吞并南宋的计划,接受南宋的割地赔款,停战议和。几年后,金兀术病逝,而他的后代们再也没有达到他的高度。金兀术的后代逐渐融入了汉族社会,姓氏也从原本的“完颜”分化成吴、金、王等普通姓氏,他们大多居住在河南一带。
尽管金兀术的后代已和汉人通婚多年,过着与汉人几乎无异的生活,但有一件事始终无法改变——他们不能谈论岳飞。因为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岳飞是他们祖先金兀术的死敌,是一个“杀父仇人”。加之他们内心对金兀术陷害岳飞的行为充满复杂情绪,这种心结一代代传承下来,最终演变成了不成文的家族规矩:绝不谈论与岳飞有关的任何话题。
岳飞,作为一位忠诚于国家的将领,若死于战场,无论如何也能让世人接受,感到他死得其所。但他最终却死于宫廷的阴谋与权力斗争,这无疑让人唏嘘不已。金兀术的后代在了解这段历史后,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内心的矛盾,才选择将岳飞永远从他们的谈话中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