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六年八月十六日,雍正皇帝收到了江西巡抚的紧急奏报,称清江知县牛元弼不理政务,在严重干旱之年无视百姓的困苦,沉溺于奢靡生活,请求皇上将其革职查办。按照惯例,巡抚参劾知县,往往一锤定音,皇上难以不同意。然而这次,布兰泰却失算了——雍正早已从江西布政使和按察使那里收到了密折,了解到真相后,他立即下令革除布兰泰的职务,并将其发配边疆效力。
在清朝历史上,知县扳倒巡抚的事几乎绝无仅有,唯有这一例。那么,作为一个七品小官的牛元弼,究竟是怎样逆转局势,成功扳倒巡抚的呢?
牛元弼出身进士,雍正初年被派任江西清江知县,任内政绩斐然。雍正六年春夏之交,正是插秧的关键时节,但天公不作美,自年初起,连绵干旱,直到五月,河流干涸,土地龟裂,若不及时插秧,全年收成必将无望。古代遇旱灾,皇帝必亲赴天坛祈雨,地方官也需在城隍庙举行盛大的祈雨仪式。
按照规矩,官员祈雨期间需斋戒三日,禁止屠宰和饮酒。牛元弼作为地方父母官,也严格遵守礼仪,连日祈雨,然而天意不顺,连续十多天无雨,令他心急如焚。
古人敬畏天命,认为旱灾多因人间恶行所致。牛元弼深信“天人感应”的理念,认为旱情必因百姓有罪孽所致。借此机会,他决定在清江开展一场道德大检查。他在县城张贴告示,称降雨不临,是因为百姓行为不仁不义。告示列举种种不端:男子轻信妻子谗言忤逆父母,女子因斗气不孝公婆,妯娌不和、兄弟反目、叔伯子侄争产诉讼等恶行。
牛元弼下令各乡保甲传达命令,鼓励百姓自我反省,主动交代不义之事,并承诺真心悔改者免于处罚。保甲们回报百姓反应热烈,大家坦诚自责,并誓言改过自新。牛元弼将这些书面材料带到城隍庙焚烧祈祷,诚恳请求天神宽恕。
令人奇怪的是,当晚清江竟然下起了大雨,而且雨水只降在清江境内,邻县干旱依旧。百姓们纷纷传颂牛元弼的“神力”,视他为恩主。
牛元弼借祈雨之名,成功进行了一次道德教化,且成效显著。雨后,他在县衙设宴庆祝,还邀请戏班子在城隍庙连续演出三天大戏。然而,他未料到这热闹场面已经被巡抚布兰泰的耳目上报。
布兰泰得知此事,怒不可遏,因为当时江西大旱,朝廷禁令严苛,禁止屠宰、饮酒和娱乐活动。他立即令临江知府吴恩景严肃训诫牛元弼。
通常下级官员遇到这种申诫,心知巡抚只是在施压索贿,都会默许。令布兰泰意外的是,吴恩景竟然为牛元弼求情,这激怒了布兰泰,他指责吴恩景包庇,下令让他自己去受弹劾。
吴恩景闻讯惊慌,若奏折上呈皇帝,恐怕连官帽都保不住。但他能当知府,背后必有靠山。情急之下,他立刻求助江西布政使。
布兰泰在江西人缘极差,除了贪婪,更因严苛作风招致众官不满。布政使、按察使趁机联名上奏,公开反对布兰泰,力保牛元弼。
雍正皇帝素来明察秋毫,收到密折后,了解实情。皇帝认为布兰泰因一时私心错误参劾牛元弼,且牛元弼在雨后设宴,虽不合时宜,但并未违抗禁令。更何况牛元弼平时政绩良好,布兰泰为何不早早举报?
江西官员见势更紧密联名上奏,控诉布兰泰为人苛刻,独断专行,还敲诈勒索下属。
原本雍正打算从轻处理,只打算降级调任。可当看到江西官员的联合奏折后,愤怒至极,立刻批示内阁:布兰泰失职严重,革职发配边疆。
这场风波不仅未损害牛元弼的声誉,反而让他名声大振,朝野皆知其为良吏。很快,雍正皇帝下旨破格提升他,越级提拔为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