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流传甚广,他的聪慧与才智令人敬佩。在《出师表》中,他以诚挚而恳切的言辞表达了对蜀国的忠诚,立志为国家谋求一条出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甚至亲自率军出征,先后发动了五次北伐,尽显其铁血担当与雄心壮志。
尽管诸葛亮怀揣满腔热血,面对蜀国的国力弱小,依然难以扭转乾坤。北伐的结果并非尽如人意,尤其首次北伐,虽然事先做了充分准备,但计划终究赶不上变化。兵败如山倒,不仅没能取得胜利,还损失了多位重要将领,堪称惨烈的失败。
那么,诸葛亮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作为蜀汉的重要支柱,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后,他便始终辅佐刘备左右。在白帝城刘备托孤的那一刻,诸葛亮更是令人动容地接下重任,忠心耿耿。尽管刘备已经暗示他可以“君可自取”皇位,诸葛亮却未被权力迷惑,即便面对能力不足、被称作“扶不起的阿斗”的刘禅,他依然不曾想篡夺皇位,而是全力以赴,竭力完成先主刘备在隆中定下的“北伐攻魏,实现统一”的宏伟目标。
那么,诸葛亮到底在深思些什么?为何一定要发动北伐呢?实际上,诸葛亮最忧心的是蜀国的前途命运。北伐不仅是为了完成先主遗愿,更是为了为蜀国争取生存发展的空间。实力强大的魏国早已虎视眈眈,迟早会对蜀国发动进攻,诸葛亮只能先发制人,抢占先机。
这背后,蜀国当时的局势不容乐观。蜀汉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军事实力,都远不及魏吴两国,显得十分薄弱。尤其在关羽失荆州后,蜀国只能收缩防御,保守自保。想要扭转颓势,首要任务便是扩大领土、增强实力。
面对兵力悬殊的魏国,蜀国如同“蜉蝣撼树”,兵力比例大约是1:6。魏国已占据了东汉十三部州中的八州,而蜀汉仅仅占据益州,人口和兵力皆为三国中最弱。尽管如此,诸葛亮敢于向魏国发起挑战,是因为蜀国在某些方面也有其独特优势。
首先,蜀汉早已与吴国结盟,共同制衡魏国,使得魏国在对付蜀汉时不得不分散注意力防范吴国。再加上诸葛亮精于治国理军,屡次以弱胜强,令魏国忌惮不已,遂敢一试。
其次,魏国当时正忙于恢复因连年战争破坏的经济,暂时未能全力进攻蜀汉。诸葛亮深知,魏国一旦恢复元气,蜀国的处境将更加艰难。因此他认为,越早发动北伐,越能发挥自身优势,抢占战略主动权。更重要的是,蜀汉中无人能肩负重任,若他一死,北伐希望将彻底破灭。
因此,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报答知遇之恩,立刻开始为北伐做准备,花费三年时间着力解决后勤保障问题。他大力发展经济,确保战争所需物资充足。为增加军粮,蜀国关闭通向魏国的关口,实行“休士养民”政策,重点发展农业,因为行军打仗,粮食供应至关重要。此外,他还积极发展手工业,拓宽国家财政收入渠道。
同时,诸葛亮集中军权,亲自示范,以谦虚态度纳谏,调动全国力量全力支持战争准备。公元225年,他率军平定南中叛乱,特别是“七擒孟获”的传奇战术,彻底安定后方,使得蜀国军粮和兵力补给得到保障,扫除了北伐的后顾之忧。
公元226年,魏帝曹丕去世,孙权率军围攻江夏,并派兵出击襄阳。魏国内部也有叛将归顺蜀汉,此时正是诸葛亮出兵的绝佳时机。他向刘禅上《出师表》,于227年率军驻扎汉中,准备北伐。
蜀魏边界以秦岭为界,岭南是汉中属蜀,岭北则为魏国的关中。要从汉中北伐,必须翻越数百里荒无人烟的秦岭山脉。四条通道中,只有祁山道部分可借水路运粮,其余皆需翻山越岭,驮运物资,后勤保障极为困难。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首次北伐。进军前,大将魏延提议分兵五千,走子午谷突袭长安,诸葛亮率主力走斜谷,两路会师,一举拿下关中。但诸葛亮经过慎重考虑,反对分兵,认为蜀军兵力本就不足,分散风险极大,后勤难以保障,容易一败涂地。遂决定先拿下陇右地区,再逐步推进,这样既避开秦岭险阻,又可利用西汉水道运粮。
陇右兵力相对较少,易于攻克,且占据此地可屯粮,为后续战事提供稳固后勤保障。诸葛亮由此确立了作战计划。
初次北伐,诸葛亮打了魏军一个措手不及,接连攻占多处要地,势如破竹。然而,计划周密的北伐在即将拿下陇右之际,却因马谡的失误遭遇重大挫败,最终导致北伐失败。
魏国上下对诸葛亮出兵感到震惊,毕竟刘备曾在东吴惨遭火烧连营,损失惨重,大家都以为蜀国会休养生息。没想到诸葛亮不按常理出牌,出其不意,令敌军措手不及。
当时魏明帝曹睿刚继位,深谙用兵之道,亲自坐镇长安,调动大军抗击蜀军,委任曹真守郡城,张郃率兵西进祁山抵御诸葛亮。
诸葛亮迅速攻占祁山和西县,占据优势阵地。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纷纷叛魏归蜀,魏将姜维也归附诸葛亮。只要守住街亭,切断关陇通道,便可彻底夺取陇右。
然而,驻守街亭的马谡擅自弃城据山,导致被魏军包围切断水源,蜀军因饥渴混乱,最终失守街亭。
随即魏国援军涌入陇右,蜀军优势荡然无存,只得退回汉中。马谡的错误让诸葛亮前期缜密的计划化为乌有,北伐也因此破产。这次失败共损失了包括赵云在内的11位将领。
魏国国力远强于蜀汉,曹操及其子孙经营下,兵力雄厚;而蜀国实力薄弱,唯一破局之道是奇袭,但这一切努力都被马谡的失误葬送。街亭失守后,蜀军遭魏军连追,损失惨重,多位大将殒命,人才大减,成了“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场战争折损了众多军才,包括阳群、阎芝、丁立、马玉、白寿、刘郃、邓铜等七位名将,连赵云虽未死于战场,也因北伐失败影响巨大。马谡、张休、李盛三位不服从军令者被诸葛亮处斩,以儆效尤,诸葛亮自己也降三级军职。
首战北伐,蜀军损失11名将领,及大量士兵。蜀汉国力远逊魏国,廖化出任先锋,足见国力之衰。北伐时,诸葛亮能依赖的猛将仅剩年逾七旬的赵云。赵云武艺高强,斩杀韩家五将,擒获夏侯楙,带兵灵活多变,甚至在败退时小队出战仍能获胜,实乃蜀军定海神针。可惜北伐结束后,赵云也去世,令蜀汉北伐希望更为渺茫。
尽管人才稀缺,诸葛亮仍多次发动北伐。在魏将曹休败于东吴、张郃调往荆州攻吴之际,关中出现空隙,诸葛亮再次率军发动第二次北伐。攻打陈仓时与敌僵持二十余天,最终因粮草断绝不得不撤退。
诸葛亮深谙后勤重要性,经历两次失败后,更加重视补给保障,将开辟军粮军资渠道作为核心任务。
公元229年春,蜀军发动第三次北伐,攻下武都、阴平两郡。至231年春,兵力增强,诸葛亮筹划第四次北伐,路线与首次相似。
但他对粮食运输尤为谨慎,深怕断粮导致失败和被敌围困。于是安排辅政重臣李严掌管粮运,并与其秘密商讨三策:一是从汉中出兵截断魏粮道;二是保障粮食运输,支持长久作战;三是准备退守祁山南的武都待机。
为改善运输,诸葛亮还发明了适合山地运输的“木牛流马”,并战略上以祁山为据点,准备夺取陇右。
然而,尽管安排详尽,依然难免意外。第四次北伐中,诸葛亮击败魏将郭淮,抢收军粮,准备与司马懿决战。司马懿知诸葛亮谨慎,不轻易出击,诸葛亮借退兵诱敌,司马懿仍不出战。魏军士气渐涨,逼迫司马懿出战,结果诸葛亮指挥得当,大破魏军,俘获众多。
但正当乘胜追击时,后勤出现问题。盛夏大雨使水运困难,李严担忧粮草供应,假传撤军圣旨。诸葛亮军粮告急,不得不退兵。李严事件暴露后勤是北伐关键瓶颈,蜀魏边界地形险恶,后勤困难重重。
随后,因国力不足,诸葛亮决定休养生息三年,屯兵汉中黄沙平源,修整军力,提倡农耕。为解决运输难题,他又发明“流马”,配合“木牛”,形成新型山地运输体系。并在靠近魏境处筑建粮仓,缩短运输距离。他还激励将士子弟参与粮食运输,极大提升士气。
公元234年2月,诸葛亮集结大军第五次北伐,借助木牛流马运粮,四月出斜谷口,进驻五丈原,并联合东吴同时出兵攻魏。魏大将司马懿采取守势,不轻易交战,欲待蜀军粮尽而退。
诸葛亮分兵屯田,准备长期抗衡,然不幸于8月因病逝世,北伐未能实现理想目标。
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虽以小国之兵多次挑战强敌,汇聚全国力量,但终未取得完全成功。这并非他能力不足,而是有人拖后腿,再加上地理与后勤限制,使得北伐难以根本突破。
以上内容参考了《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与后勤》(《中国机关后勤》2000年08期,过少雯)、《三国志》陈寿《魏书·曹真传》(2005年2月)、《后出师表》(《汉晋春秋》,诸葛亮)及《云别传》(裴松之)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