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24日的夜晚,在28军副军长肖锋的指挥下,第一梯队由三个团组成,乘船悄然驶向金门岛。就在船队准备抢滩登陆的关键时刻,岛上守军一名排长在例行查哨时,不慎触发了埋设的地雷。巨大的爆炸声瞬间打破了夜的宁静,守军顿时从睡梦中惊醒。探照灯扫射下,海面上密密麻麻的船只清晰可见,守军指挥官李良荣立刻命令炮兵开火,企图阻止我军登陆。
在敌军炮火的猛烈压制下,邢永生率领的244团冲在最前线,虽遭受了较大伤亡,但他果断指挥战士们跳下船,涉水向滩头发起冲锋。紧随其后的是251团和253团,也成功抢滩登陆,随后迅速向岛内纵深挺进。由于守军不善于夜战,且对我军登岛兵力不甚了解,前沿防线很快被突破,邢永生率部继续发起猛攻,直指金门岛峰腰的敌军阵地。
天色渐亮,敌军动用飞机和军舰支援战斗。我军运送第一梯队的约300条船因落潮被困在海滩,未及涨潮便遭敌机猛烈轰炸,全部被摧毁。第二梯队因无船可用,只能无奈地驻守岸边,焦急等待。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第一梯队三个团经过两天三夜的浴血奋战,最终败退,9000余名官兵大部阵亡,余部被俘。
此时,解放战争已接近尾声。尽管国军在大西南地区仍有数十万残兵败将,但他们多次被我军击溃,士气低迷。指挥官胡宗南更是在局势恶化后乘飞机逃往台湾。蒋介石的另一位亲信将领汤恩伯在厦门战役中被我军将领叶飞重创,几乎无力反击。国军上下沉浸在接连败退的阴影中,人人心怀忐忑。
就在此时,传来的金门战况如一剂强心针,极大提振了国军士气。蒋介石拼命宣传这场战斗的胜利,因为这是解放战争期间国军为数不多的胜绩之一。关于金门战役中,胡琏的作用,有人认为他是全程指挥的功臣,是国军获胜的主要原因。
更有传言称胡琏英勇带头冲锋,并高喊“诸君忘了双堆集耻辱乎?”以激励士气。然而这些说法大多夸大其词。事实上,胡琏在金门战役中的贡献十分有限,远不及名不见经传的李良荣。李良荣毕业于黄埔一期,与胡宗南、杜聿明、郑洞国等名将同窗。
但在后来的发展中,李良荣被同期校友远远甩在后面,战场表现平平,晋升缓慢。抗战全面爆发后,他虽晋升师长,但在兰封战役中失利被撤职,一度调任新兵训练处,表现平庸。同期的黄埔同学多数崭露头角,成为抗日名将,唯独他名声默默无闻。
不过,李良荣作为黄埔一期毕业生,曾任蒋介石侍从室职务,抗战胜利时才得以任命为28军军长。解放战争爆发后,28军改编为整编第28师,由李良荣率部随范汉杰赴胶东、许世友前线作战。范汉杰对他寄予厚望,但其表现远逊于黄百韬等杂牌将领。
李良荣战绩平平,名声不显,若非金门战役,恐怕无人记得他。战争后期,他升任22兵团司令,驻守金门。国军多支部队虽号称强大,但均为被我军打击后重建的残部,实际兵力有限,李良荣的22兵团亦如此。
该兵团下辖第5军和第25军,第5军为邱清泉嫡系,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第25军由黄百韬组建,战斗力强。淮海战役中,两军均被我军重创,邱清泉和黄百韬阵亡。李良荣麾下的第5军和第25军均为重建部队,兵力合计不过两万余人。
叶飞对解放金门持乐观态度,遂将任务交予28军执行。副军长肖锋接令后,全力筹集船只,但备战期间未采取有效伪装与佯攻。李良荣虽名声不大,但也察觉我军必将进攻,且清楚金门潮汐变化,知道10月底适合木帆船登陆,推断我军会选此时发起攻击。
为此,他在金门峰腰修筑坚固防御工事,并于10月24日上午进行了反登陆演习。演习后,李良荣觉兵力不足,向汤恩伯请增援。胡琏率第12兵团在金门附近待命,蒋介石随即命其增援。当天傍晚,第12兵团五个团在18军军长高魁元指挥下登陆,极大增强岛上防御力量。
第10兵团虽然得知情报,却误判我军增援兵力仅一个团,故未调整计划,仍令肖锋按原方案发起进攻。10月24日晚,金门战役如期展开,岛上守军夜战不佳,我军首批三个团进展显著,一度攻至峰腰敌阵。
天明时分,敌军动用飞机和舰艇支援,由李良荣与高魁元指挥守军反击。我军登陆部队缺乏重武器,在坦克冲击下伤亡惨重。且无师级指挥官带队,三个团各自为战,指挥不统一,迅速陷入困境。至25日晚,能继续作战者仅剩不足两个营。
肖锋焦急求援,却无船可用,后获调来一条机动船和几艘木帆船。246团团长孙云秀率四个连乘船登岛,与先前部队会合,仍不足一团兵力。此时岛上守军兵力已近三军,并有飞机、坦克及重炮支援,登岛军败局已定。
胡琏直到此时尚未登岛。10月24日晚,他与罗卓英从基隆登上一艘运粮船驶向金门。25日黄昏抵达料罗湾,因海浪汹涌,船只夜间无法靠岸。胡琏回忆:“停泊海中,耳闻炮声,却不知岸上已激战正酣。”26日上午十时,船抵大小金门之间水头码头。胡琏见到汤恩伯等迎接,方知我军已登陆并激战整日。
罗卓英问及战况,汤恩伯称:“战事已近尾声。”实情确实如此,我军登陆部队伤亡惨重,能战人员不足两个营。战局已定,胡琏根本无用武之地,却为争功亲临前线指挥。李良荣对此颇感耻辱。
高魁元明白胡琏意图,便将指挥权交出。随后,胡琏亲自指挥三军,以坦克先头,对仍坚守古宁头的我军两个营发动进攻。虽我军英勇抵抗,因兵力悬殊终告失败。金门战役中,胡琏的作用远不及李良荣。
然而因胡琏在国军中声望高,且为陈诚与蒋介石亲信,国军宣传时几乎将功劳全归于他。对此,李良荣极为不满,发出牢骚。不久后,他被调回台湾,任一闲职,心灰意冷。李良荣最终移居马来西亚,晚年遭遇一场疑点重重的车祸去世,终年6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