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位听友向我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清朝所建立的女真族,和金朝时期建立金国的女真人,是同一群人吗?想要彻底讲明白,事情可没那么简单。
咱们先把时间拨回到三千多年前,那是商朝衰落、周朝崛起的关键时期,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大战即将展开。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起讨伐商纣王帝辛的战争,这是一场有道伐无道的正义之战,双方拼死厮杀。在这时,居住于东北地区——今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一带的一个古老部族肃慎,意为“东部人”,为其中一方提供了一种特别的箭矢——“楛矢石砮”。
这种箭矢的箭杆取自长白山区的楛木,很可能就是白桦树的木材,坚韧且轻巧;箭头则用松花江中采集的青石雕琢而成。这里的“青”实际上指的是发黑的石头,表面带有独特的白色纹理,非常坚硬。楛木箭杆配上青石箭头,两者结合成了一种威力强大的武器。彼时,这个还很原始、弱小的肃慎族人,可能连梦都没想到,他们的后代会在数千年后彻底搅动中国古代历史的格局。
武王伐纣成功,周朝正式建立。东北那块苦寒荒凉的土地暂时无人大规模开发。肃慎人名义上臣服于周朝,长期向周朝进贡,但基本属于自给自足的状态。随着东胡等少数民族被迫迁徙进东北,这片区域的族群融合与竞争日益激烈。东胡和肃慎逐渐合流,形成了庞大的濊貊族系,广泛分布于今天的东北及朝鲜半岛等地。值得一提的是,“貊”这个字原本是汉人带有贬义的称呼,用来指代与东胡有关的族群,这些族人形态像棕熊般强壮。
在西周和东周八百年的漫长历史中,关于肃慎的记载极少,直到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的楚汉争霸时期,项羽自刎乌江,刘邦建立汉朝。肃慎族再次进入史书,但名称已变——不再称为肃慎,而叫做“挹娄”,意思大致是“深山穴居之人”,当时他们的活动范围主要在今日黑龙江双鸭山市附近。这个称呼一直沿用直到东汉末年三国归晋,长达600多年。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中记载:“挹娄在夫余东北千余里,滨临大海,南邻北沃沮,地势多为山险。其人形似夫余,但言语与夫余、句丽不同。”这里提到的沃沮非常关键。沃沮,也被称作“勿吉”,意为“森林部落”,并非单独一个民族,而是由东胡、挹娄等族群融合而成的濊貊族系之一,和挹娄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
重点再看这段记载,大致意思是:高句丽盖马大山的东侧临海地区,地势狭长,约千余里。其北部与挹娄、夫余接壤,南部与濊貊相邻。当地居民没有君主,世代以部落形式生活,各部落有各自首领。其语言与句丽相近,但又存在些许差异。
到了南北朝时期,受挹娄一支长期掠夺的沃沮(勿吉)族,终于趁着挹娄内部纷争崛起。尽管同为血脉相连的族群,但彼此间竞争激烈。沃沮战胜挹娄,占据了他们的领地,挹娄族逐渐被融合,外界遂统称他们为勿吉人。
公元581年,杨坚迫使皇帝禅位,自己登基建立隋朝。此时,诸多部落逐渐联合壮大,勿吉族也换了新名字——“靺鞨”,这是因记载音译不同而异,依然意指“森林中的人”。
你可能会问:“那我听了这么久,颜阿骨打和努尔哈赤到底有什么关系?”其实,北宋时期建立金国的女真人,主要就是由靺鞨中的黑水靺鞨演变而来。《新唐书·北狄传》中记载:“黑水靺鞨……风俗为辫发,头饰用野猪牙和野鸡尾,自成一体。”这辫发习俗很可能就是满族辫发的前身,体现了文化的传承。
到了辽朝时期,靺鞨被称作“女真”。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于今哈尔滨阿城(会宁府)建立了金朝。金朝先后灭辽、灭北宋,占据中原,汉化程度极高,北方汉人与女真互相融合。金朝自视为中国正统政权,非常骄傲。
但金朝建立不久,便被蒙古人灭亡。一部分女真人回归东北故土,与其他民族融合。到了明朝初期,女真族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三大部。
明万历年间,出现了一位英雄人物——努尔哈赤,他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在新宾县二道河子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国号“大金”,与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国遥相呼应,史称后金。
努尔哈赤去世后,他的第八子皇太极继位,将“大金”改称“大清”,并将女真族正式改名为满族。
因此,可以说金朝时期的女真和清朝的满族从历史渊源上属于同一民族。但由于经历了漫长的战争、迁徙和血脉融合,两者之间依然存在差异,不能完全等同。简单来说,金国的建立者是完颜氏家族,而清朝则由爱新觉罗家族建立,两者虽同源,却经历了巨大的演变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