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虎父无犬子”,在我军的近代历史中,这句话体现得尤为明显。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正是李德生将军与他的长子李和平的故事。
李和平是李德生的长子,他选择了与父亲一样的道路。把时间倒回到上世纪对越反击战即将爆发的前夕,李德生突然接到一通电话,得知军方打算将李和平调走,安排他担任参谋长职位。然而,李德生将军听闻此事后,坚决表示反对。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李德生将军与妻子育有两子四女,李和平作为长子,自然肩负着家族和传统的期待。在中国文化中,长子通常被寄予更高的期望和责任。
李和平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高中毕业后,他便毅然投身军营。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党内鼓励干部子女参军,李和平主动表示愿意去部队。李德生对此举非常支持,但在儿子入伍时,他特别叮嘱李和平不要搞任何特殊待遇,要把自己当作普通的工农子弟。
军中生活中,李和平对自己要求严格。在父亲的指导和影响下,他在基层服役了四年多,直到入党后才开始晋升。李和平在军中一直勤奋努力,上级对他的表现早已有所赏识。
曾有一次,国家恢复招收工农兵大学生,李和平完全符合条件并第一时间报名。可令人意外的是,他的名字最终未被列入录取名单。后来才得知,原来是李德生将军亲自将他的名字划掉,想让儿子继续在基层历练自己。李和平理解父亲的苦心,也没有半点抱怨。
就这样,李和平在基层度过了近五年的时光。长期磨炼对他大有裨益,他身上显现出浓厚的李德生将军风范。
党之所以鼓励干部子女参军,是因为中央早已预见中国未来必将再度经历战争,而当时军中战士的整体素质尚未完全达标。七十年代末,中国局势再次紧张,越南的挑衅活动日益明显。中央对此洞若观火,清楚双方势必一战。果不其然,对越反击战打响了。此次战役中,许多高级干部的子弟参与其中,李和平也身在其中。
刚得知儿子参战的消息,李德生感到欣慰,他认为这是锻炼李和平的最好机会。但随后,他接到一通电话,电话内容让他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首长,战争即将爆发,我打算将和平调到参谋部!”
“战争就在眼前,将和平调到参谋部不就是想让他当逃兵吗?我不同意!我李德生的儿子只能战死沙场!他首先是一名战士,其次才是我李德生的儿子!”李德生当机立断,拒绝了军方的安排。虽然他明白军方担心李和平在战场上遭遇危险,但从参军那天起,李和平的第一身份就是军人,其次才是儿子。国家危急时刻,军人就该冲锋在前。
当然,李德生也难免担忧,但他坚决反对搞特殊待遇。如果李和平因是他的儿子而免除战场任务,那其他战士和人民该如何看待?
李德生父子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李德生将军本人是抗战时期的传奇人物,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他都立下了不朽功勋。
李德生出身贫寒,自幼亲历底层百姓的艰辛生活。年幼的他经历过许多磨难,直到遇见中国共产党,李德生才找到了自己坚定追随的信仰。
他刚接触革命时年仅12岁,是个地道的红小鬼。两年后,李德生正式加入红军。组织非常看重他,尽管最初他主要从事文职工作,但他一直渴望上战场。经过多次请求,上级终于同意,他如愿以偿。
李德生从最基层做起,毫无怨言。战场上的他英勇无畏,虽外表儒雅,却展现出钢铁般的坚毅。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对儿子的教育格外严格。
李和平回忆,小时候最常听父亲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搞特殊”。这句话陪伴了他和弟妹们的成长。尽管李德生身居高位,孩子们从未享受过任何特殊照顾。
李和平一直铭记父亲的教诲。在对越反击战中,他冲锋在前,无畏牺牲。因为身份特殊,上级曾多次劝他不要上前线,但他屡次请战,终于如愿以偿,亲临前线,正如当年的父亲一般。
电影《英雄儿女》中那句“向我开炮!”令人印象深刻,李和平也曾说出同样的豪言壮语。
战火纷飞的越南战场上,李和平每次冲锋都是冲在最前列。一次攻打越军防御工事时,我军遇到了顽固难题。身为副团长的李和平果断指挥部队,迅速突破敌防线,占领大片阵地。
然而,占领阵地后,安全问题随之而来。越军必然组织反扑,誓要夺回失地。果然,越军迅速集结大部队发动猛攻。敌军依托地形隐蔽,我军难以锁定其位置。
眼看敌军越逼越近,李和平当机立断。他一边指挥战士躲进防御工事,一边高声呼喊:“向我开炮!”
炮兵准确根据他的方位火力覆盖,炮声响起,我军成功守住阵地,看着越军撤退,李和平露出淡淡的微笑。
和平来之不易,是无数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李德生和李和平两位英雄,为中国的和平与安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正是因为有像他们这样的革命先烈,新中国才能建立,战争才能胜利。他们的精神品质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