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末,红一方面军成功渡过大渡河后,红三军团的军团部发布了一道命令,指示王平(后来的开国上将)前往红13团,担任彭雪枫的政委。王平得知自己将要与彭雪枫共事,心中并不情愿,他委婉地推辞道:“我能力有限,还是让张爱萍去吧,他更合适。”(当时张爱萍是红11团的政委)。军团部见状,于是调整了安排,让张爱萍也去红13团担任彭雪枫的政委。
然而,张爱萍收到命令后,也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热情,他说:“彭雪枫这个家伙英雄主义情节很重,我可不去!”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见状,终于发火,张爱萍只能无奈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其实,在我军的将领中,像彭雪枫和林彪这样个性强烈的指挥官,往往很难找到合适的政委搭档,张爱萍虽然不愿,但最终还是接下了这个挑战。
据张震将军的回忆录,1941年8月,邓子恢被任命为新四军第四师政委。起初,他听说上级要他赴四师工作时,心里也有些忐忑,尤其是他曾听说彭雪枫脾气火爆,性格很难对付。尽管如此,两人在共同工作后却非常默契,相互尊重,合作得也相当愉快。由此可见,彭雪枫的脾气真的是广为人知,即使像邓子恢这样的老同志,初听说要与他共事时,也有些害怕。
而张爱萍,最初也不愿意与彭雪枫合作,但他最终与彭雪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携手走完了长征,生死与共。在一次过雪山时,张爱萍的骡子在泡桐岗摔死,自己也因疲劳而昏厥。彭雪枫立即察觉到张爱萍的异常,关切地询问他是否生病,执意让自己骑的骡子给张爱萍用。两人你推我让,最后决定让一名伤员骑马,这一幕深深印刻在张爱萍的记忆中。
长征之后,红军进入陕北,张爱萍与彭雪枫一起进入红军大学继续深造。彭雪枫后来被派遣去山西与阎锡山联系,担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处长,而张爱萍不久后也被任命为中共江浙省委军委书记,前往抗日前线。
1938年2月,彭雪枫调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开始组织抗日武装。与此同时,张爱萍则在信阳一带积极发展民团。彭雪枫觉得自己力量薄弱,于是向长江局请求调张爱萍来协助自己。张爱萍对放弃已占领的地盘、去帮助别人感到不情愿,但看到是自己曾并肩作战的老战友,最终也就答应了。
此时彭雪枫的队伍已经有了5000人,三个团,他的部下还包括吴芝圃、肖望东、张震、滕海清等大将。随着张爱萍的加入,彭雪枫的班子阵容也更强大了。就在部队迅速发展的同时,部队内部却出现了激烈的争论——是向东发展,还是向西?
彭雪枫主张向西,深入河南腹地,而张爱萍则主张向东发展,越过津浦路,进入敌占区,逐步向苏北扩展,最终配合其他部队攻占华中。两人分歧很大,最终张爱萍决定独立行动。
向西是中央的原本部署,随着日军攻占武汉,他们的下一步是打通平汉线,进军华南。中央的指令是让彭雪枫紧跟其后,逐步渗透敌后,等到日军进军南方时,便从豫东地区发起反击。然而张爱萍认为,如果日军没有继续推进,自己就会陷入被夹击的危险。与其这么做,还不如转向东边,另寻生路。
最终,张爱萍的看法得到了验证。日军并未立即南下,而是调整了战略,缓慢推进,并加大了对华中和华北的清剿力度。而张爱萍果断地带领队伍进入了皖东北,三个月内成功建立了一个占据五个县和十六个区的根据地。
张爱萍29岁,彭雪枫31岁,尽管他们还年轻,但在这场历史的洪流中,他们都已经成了关键人物。
时间很快进入1941年1月底,彭雪枫开始准备迎接敌军围剿时,日军却发动了豫南战役,五个师团、十万兵力突然袭来,汤恩伯等人被迫撤退。机会稍纵即逝,彭雪枫紧急出击,成功扩展了根据地。然而,日军很快撤退,汤恩伯反击,彭雪枫再次陷入险境。
华中局命令彭雪枫向张爱萍的皖东北根据地撤离,张爱萍则带领两个旅支援。此后的三个月,彭雪枫带领部队坚决抵抗,最终成功突围,然而却也让人心生疑问,敌人为何能如此配合,打得如此精准。
1944年夏天,彭雪枫因病住院,张爱萍曾专门去看望。临别时,彭雪枫握住他的手说:“这次分别,不知何时再见。”张爱萍则回答:“各自珍重,为党奋斗。”然而,彭雪枫的最终离世,成了张爱萍心头永远的痛。
彭雪枫牺牲后,张爱萍一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照顾彭雪枫的遗孀和孩子。1960年代,彭雪枫的儿子彭小枫因政审问题无法进入哈军工,张爱萍亲自出面,解决了他的困境。数年后,张爱萍去哈军工检查工作时,发现彭小枫和自己的儿子张翔也在学习,便为两人安排了一顿饭。在饭桌上,张爱萍坚决表示,虽然为彭雪枫的遗孤说情是他的一项责任,但对于自己的儿子,他不能打破一贯的原则。
2003年7月,张爱萍将军去世。次年,彭雪枫将军牺牲60周年纪念日,张爱萍的妻子李又兰专门提醒儿子们回家,谈起张爱萍与彭雪枫那段深厚的战友情谊,感情的重量超越了言语。
从张爱萍与彭雪枫之间的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之间不仅是战友,更是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的亲密朋友。这份情谊,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至今仍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