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创作大赛
在北伐战争期间,实力最强的直系军阀集团被蒋介石彻底消灭。张作霖领导的奉系军阀被蒋介石成功招安,随后组建成为东北军。后来,在西安事变发生时,这支东北军也被蒋介石巧妙地分化瓦解。
到了中原大战阶段,实力最为强劲的西北军在战役结束后被蒋介石收编。与此同时,两广事变中,陈济棠领导的粤系军阀集团被蒋介石有效地瓦解。川系军阀集团则在刘湘病逝后逐渐解体,被蒋介石所掌控。滇系军阀集团也在抗战结束之后被蒋介石彻底瓦解。
由此可见,抗日战争结束后,几乎全国各地的军阀势力都被蒋介石清理得干干净净。唯有晋系军阀集团在阎锡山的领导下,以及桂系军阀集团由李宗仁掌控,才得以幸存至解放战争时期,最终才被彻底消灭。
晋系和桂系两大军阀集团能够存续如此之久,关键在于其领袖的卓越领导力。
大家应该都知道,晋系的阎锡山是一位极具谋略的老狐狸,他用心经营山西,将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广泛拥护。加之晋系军阀的将领几乎都出自山西本地,使得蒋介石难以在山西立足,从而让阎锡山成为了长达38年的“土皇帝”。
晋系军阀集团能够稳固存在,除了阎锡山的高超领导能力之外,四大名将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晋系的头号名将是徐永昌,他在晋系中的地位和威望仅次于阎锡山。中原大战结束时,阎锡山被迫下野,临别前他将晋系军阀集团的重任托付给徐永昌,这也说明了徐永昌深得阎锡山信任、能力卓越。
接管晋系后,徐永昌没有辜负阎锡山的期望,坚决抵制蒋介石的诱惑,坚守晋系阵地,守护着阎锡山的“家业”。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阎锡山回到山西,重新掌握大权,成为抗战时期第二战区的司令长官。与此同时,徐永昌被调往南京国防部任职,成为抗战时期国军的四大核心人物之一。
徐永昌为人低调,不拉帮结派,因而深得蒋介石的信任与重用,抗战结束后,他还作为国军代表远赴日本,参加受降仪式。
晋系第二名将是商震,他不仅是晋军的主力将领,更是一位全能型的将才。他是晋系中唯一一位在军事、外交和政治领域均取得显著成就的将领。抗战结束后,商震辞去了所有职务,选择定居日本,远离了中国内战的纷争。
晋系第三名将杨爱源,或许他的军事才能不是晋军中最顶尖的,但他绝对是阎锡山最为器重的心腹干将。阎锡山对他的信任可见一斑。太原即将被解放时,阎锡山特地派杨爱源带着全部家产飞赴南京疏通关系,为自己谋求一个合适的职位,从而成功调离太原。在杨爱源和徐永昌的共同努力下,阎锡山最终如愿以偿赴南京任职。
晋系第四大名将傅作义,曾是阎锡山麾下最能征善战的将领之一。后来,傅作义自立门户,成为与阎锡山并驾齐驱的大军阀,掌控约50万大军,因此被誉为“北平王”。
李宗仁领导的桂系集团,作为最后一个退出历史舞台的民国军阀派系,其四大名将同样功不可没。
首当其冲的便是李宗仁本人。他不仅是著名的军阀,还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将领。民国时期,他曾担任副总统、代总统等高职,是少数拥有抗战战功的地方军阀。他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极大地鼓舞了国民的抗战士气。
第二位名将是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从他的绰号就可见其非凡的军事才华。可以说,李宗仁能够当选副总统,白崇禧功不可没。在战场上,白崇禧是一位狠角色,赢得了蒋介石和日本军官的一致称赞。甚至号称“战神”的林彪也曾盛赞白崇禧是国军中最具才干的将领之一。
第三位是黄绍竑,他既是能征善战的将领,也具备出色的政治手腕。起初是桂系的二号人物,后来离开桂系赴南京任职。尽管脱离桂系,但他依旧密切关注桂系动向,第一时间将不利消息通报给李宗仁和白崇禧。简言之,李宗仁和白崇禧负责内部,黄绍竑则负责外部,共同掌控桂系。
第四位名将黄旭初,可能许多人对他不太熟悉,但他在桂系中地位举足轻重,担任守护广西的关键将领。抗战全面爆发后,李宗仁和白崇禧被蒋介石调往南京共商抗战大计,广西的防务重任便落在黄旭初肩上。
李宗仁离开广西时特别叮嘱黄旭初:“只要广西稳固,我们桂系军人的根基就在,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