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市桃源广场的北侧,吉林大街以西,有一条名为运河路的街道。沿着这条路两侧,广阔的地带被当地居民称为“运河里”。尽管运河路并非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但在《吉林市地名志》一书中,还是为这条街道留有一笔,简短地提到“路以运河里而名”。不过,关于“运河里”这一名称的由来,现存的地方史料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
从字面上分析“运河里”这一名称,无论是将“里”字解读为方向上的“里”,还是作为传统的社区划分单位——“里”,都似乎与运河这一水道有所关联。这样的理解,不禁让人产生对这一地名的更多猜测和思考。
历史上,吉林市的城区曾经是一个水网交织、湖泽纵横的地区。然而,若谈及水运,几乎所有文献和史料都会提到松花江主流作为主要的水道,而无论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市区内并未有明确记载称曾开凿过运河。然而,在吉林市西部的山区下方,曾存在一条长长的水道。这条水道常常出现在各种历史地图上,甚至在清末民初时期的《吉林省城街市图》中都有标注。这条水道自西关转心湖起,穿过北山的脚下,经过致和门和北极门一带,蜿蜒地沿望云山山麓向东延伸,到岔路乡一带时,又向北转折。有一部分前辈认为,这条水道其实是松花江曾经改道留下的残余痕迹。
到了伪满时期,相关地图上的水道已经变得断断续续,明显不再完整。这一变化或许与吉海铁路的建设密切相关,铁路的修建很可能改变了水道原有的流向。在《昌邑区志》一书中,这条水道被称为“桃源路污水沟”。该书详细描述道:“西起致和门吉沈铁路道口,沿吉沈铁路线南侧东流至岔路乡北折,经哈达湾山头再东折,直至吉林造纸厂废水净化池汇入松花江。该沟渠全长7.15公里,宽度在4至6米之间。”
从1966年拍摄的航拍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桃源路上的一段污水沟与火车道平行,明显可见人工修建的痕迹。虽然没有找到确凿的资料,鉴于该地区是铁路用地,因此推测,这段水道或许是铁路部门为排放污水而特意修建的。污水沟在岔路乡北折后,水道的走向变得曲折。在运河路与延安路延长线之间,这条水道向西穿过火车道,并且沿着西山山脉的山麓向北延伸。翻看地图,便可发现,吉林市民所称的“运河里”区域,正好位于这条水道的西侧,地势较低的沟谷坡地上。
《昌邑区志》记载,水道沿途“堤脏水臭”,为了治理这些环境问题,1981年市政府拨款800万元进行整治,并在1982年秋季完工。整治后的水道上游和下游部分改为暗渠,中游则保留了明渠,使得污水得以顺畅流通。我曾在小时候,在西山一带游玩时,见过这个明渠。记得它非常宽,约有4至5米深,水流较为缓慢。渠沿是水泥铺砌的,北坡上有一条窄小的道路,仅有半米宽,供行人通行。那时,同行的几个大孩子告诉我,这就是吉林市的“运河”,当时我也相信了。
或许是由于“污水沟”这一名称过于不雅,且相比普通的排水沟,这条水道既宽敞又深邃,且有人工修建的痕迹,因此人们在为这一地区命名时,不约而同地将它称作“运河”,而非直白地称为“污水沟”。
然而,时光流转,那个我曾亲眼见过的明渠如今已不复存在,原来的明渠上方已修建了铁西路。曾经显得偏僻的西山地区,如今已逐步开发,出现了亚泰欣城、鸿博颐景花园、铁成骊景花园等多个小区。而那条曾经承载“运河”美名的明渠,如今只能在地名的残存痕迹中,勉强找寻到些许过去的影像。
特别感谢网友“那些麻花”对我撰写此文的帮助和支持!
上一篇:打卡!古希腊文物来内蒙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