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
《续齐谐记》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这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端午节纪念屈原是后人为了追思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附会的,端午节的习俗可以追溯到更早的上古时期。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在不同地区,端午有纪念勾践、曹娥、介子推、伍子胥的传说。
时至今日,屈原地位愈加崇高,借端午纪念屈原的习俗便顺理成章。2008年,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成为国家法定假日;2009年,中国端午节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如今,端午节已经成为食粽与扒龙舟的喜庆日子,热闹的龙舟表演,欢乐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端午的体现,屈原想必在九泉之下也该安息了。他的楚国虽然灭亡了,但原来楚国的那片土地上正欢歌载舞,一片祥和幸福的景象。
倘若当年,屈原主政楚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又能否避免楚国被秦国灭亡呢?
屈原的政治主张
屈原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如果这些举措都能够实现,还是能一定程度上延缓楚国的衰亡的,但屈原还是太过于理想主义了。
屈原重视人才的选拔,提出“举贤才而授能兮”,不分高低贵贱,唯才是举。爱护人才、尊重人才、不遗余力地培养人才,以备国家之需。
这必然能打开用人渠道,民间有识之士将能够施展才华。如果整个楚国的官员都能够通过这种方式选拔,那么楚国必然会爆发出新的活力,凝聚楚国百姓向心力。
屈原提出“循绳墨而不颇”的法治理念,强调法度与绳墨的重要性,认为“背法度而心治”是便于贵族官僚朋比为奸、追逐货利,使国家日益衰败与腐朽的根源。其实这是当时东方六国的共病,秦国在未进行商鞅变法前同样如此,国力衰弱,被魏国吊打。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是楚国真正的贵族,他深知贵族官僚已经从楚国内部开始慢性摧毁楚国。如果及时以法度治理国家,从根源上遏制贵族官僚的腐朽,楚国还是有希望复兴的。
对外联齐抗秦,当时的齐国与秦国水火不相容。齐国灭宋后,秦国纠集六国差点灭了齐国,还在齐国占据了一块飞地陶邑,就像一颗钉子扎在了齐国人心里。齐国虽离秦国遥远,但有这么个帮手,就能解放楚国北方边境军力,集中在西线防御秦国。
理想主义破碎
屈原的主张如果能够实现,楚国国力必然得到提升,存国还是可行的。后来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足以证明,楚国人要是觉醒过来,战斗力是非常惊人的。可惜,当时的楚国早已病入膏肓,无力回天。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这些美好的政治主张触犯了贵族的利益,招来楚国贵族集团的联合攻击。事实也是如此,屈原遭到子兰等楚国贵族的排挤诽谤,楚怀王又听信谗言,最后屈原先后被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而联合齐国更成为泡影,楚怀王中了张仪离间之计,与齐国断交,遭致齐、魏、韩三国联军攻打楚国,丧师败绩,国力日衰。
公元前278年,秦国名将白起攻占楚国郢都,楚顷襄王和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逃难,成为丧家之犬。也就是这一天,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屈原投汨罗江自尽。
小结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一生在追寻救国存亡之道,可惜被他的君王和那些贵族们击碎一地,成为千古遗恨。
他的伟大的爱国情怀和高贵品格值得我们追思和学习,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和高尚美德,才使中国成为唯一现存的四大文明古国。
参考资料:《续齐谐记》《离骚》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