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一次出游途中突然去世,李斯和赵高借机篡改了他的遗诏,非但赐死了原本应继位的长子扶苏,反而让次子胡亥登上了皇位。胡亥继位后,受到赵高的怂恿,狠心杀害了所有的兄弟姐妹,最终自己也在赵高的手中丧命。这段历史的确在《史记》中有所记载,但当时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2009年,北京大学收到了一批来自社会的珍贵捐赠,其中包含三千三百多根西汉时期的竹简。竹简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大部分信息完好无损,学者们从中还原出了一部名为《赵正书》的古籍。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秦始皇的一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历史重构。
“赵正”究竟是谁?原来,“赵正”就是秦始皇。许多人不禁疑问,秦始皇不是嬴政吗?为何又叫赵正呢?其实在秦朝的那个时代,仍然保留着一些母系社会的传统。秦始皇的母亲是赵姬,而母系社会的习惯通常是跟母姓,因此在当时,称秦始皇为“赵正”是有其历史和文化依据的。
《赵正书》中的记载透露了秦始皇临终时的一些细节,也对胡亥即位后的种种事情作出了不同的叙述。与《史记》所描述的“矫诏夺位”版本截然不同,《赵正书》提供了另一种解读。
根据《赵正书》的描述,秦始皇早已看透了自己的命运。无论是通过占卜,还是通过梦境,他深知自己一生的寿命不会超过五十年。多次出游,他想通过“变气易命”来延长寿命,但始终未能成功。秦始皇并非不畏死亡,当生病时,他也曾显得异常脆弱,甚至因病情加重而哭泣。他对侍者说:“看来天命不可违啊!我活了这么多年,从未遇到如此重的病。”不过,秦始皇很快恢复了往日的威严,并将李斯召来进行了一次重要的交谈。竹简并没有明确记录秦始皇直接叫来李斯的经过,因为有部分字迹已经损毁,但从上下文推测,李斯的到来是毫无疑问的。
当时,秦始皇的健康状况恶化,他告诉李斯:“我怕群臣会因我的病情而乱,咱们得低调行事,千万不要让他们知道我的真实病情。”没多久,秦始皇的病情愈加严重,于是他再次召李斯,开始深情地诉说自己即将去世的心情。他提到,自己死后,儿子们还未成材,众多大臣虎视眈眈,彼此间争权夺利,是否应当提前决定继位人选,以稳住朝廷?李斯误以为秦始皇是在警告他,连忙跪地认错并发誓忠诚,表示无论谁继位,他都将竭尽全力辅佐。
秦始皇听后,感动得热泪盈眶,说:“我并不怀疑你,你是我的忠臣。我们来商量一下,谁应该继位。”李斯和冯去疾是当时秦始皇身边最亲近的大臣,经过一番商议,他们认为让胡亥继位最为妥当。因为若是扶苏继位,可能引发朝廷动荡,而胡亥一直在秦始皇身边,能够稳住局势。秦始皇同意了他们的建议,并决定让胡亥继承皇位。
很快,秦始皇去世,胡亥理所当然地继位为秦二世。接着,他解救了长期囚禁在监牢中的赵高。在《史记》中,赵高是关键人物,而在《赵正书》中的描述却大不相同。赵高是一个罪犯,被关进大牢,直到胡亥即位才被释放。因此,他根本没有参与到皇位继承的过程,且他出狱后并没有表现出异常。胡亥在继位后的种种行为,譬如杀害兄弟姐妹,都是出于他自己的决策,赵高并未对此有所干涉。
之后,子婴给胡亥提出了几条宝贵的忠告,但胡亥并未采纳。关于这段历史还有很多未揭示的细节,今天我们暂且不提。至于《史记》和《赵正书》究竟哪一方的记载更为真实,我们无法定论。值得注意的是,《史记》中的叙述存在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尤其是对于秦始皇对胡亥态度的描写——有时说他喜爱胡亥,有时又说他讨厌胡亥,这些都令人困惑。难道秦始皇真的愿意让胡亥继位吗?
在现代人对秦始皇的印象中,常常少不了“暴君”这一标签,特别是《史记》中所描绘的那个强迫百姓修建万里长城的秦始皇。然而,这些史实如今大多被推翻。首先,长城的建设并非从零开始,六国统一前,各国就已在修建防御工事,秦朝所做的只是将这些长城连成一体,并没有耗费大量人力。虽然当时确实有吏逼民工的现象,但扶苏和蒙恬很快就处理了这一问题,还为工人争取了福利。
关于“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也被证明是虚构的。孟姜女的原型实际上是春秋时期的杞梁妻,这一故事在汉朝时期才开始流传开来。实际上,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负面形象,主要来源于后代儒生的批评。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而法家思想的实施,也让秦朝的统治显得更加严苛。因此,“焚书坑儒”的事件,也使秦始皇成为了儒生的眼中钉。
至于史书中的扭曲,汉朝的儒生具有强大的话语权,甚至能够改变历史记载。司马迁作为汉朝学者,也在不自觉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可能未能完全客观记录秦始皇的事迹。《赵正书》写作时正值西汉初年,那个时期的记录或许比《史记》更为客观,毕竟秦始皇去世不久,许多细节还未被曲解。由此来看,秦始皇或许真的是希望自己的次子胡亥继位,而扶苏的继承人身份则未必符合秦始皇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