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演义小说影响,许多人认为诸葛亮坚决反对刘备伐吴的决定。然而,翻阅三国的史料,甚至包括裴松之在《三国志》注释中引用的野史和私史,也无法找到任何诸葛亮劝阻刘备伐吴的确凿证据。唯一可供佐证的是,兵败夷陵之后,诸葛亮曾说过一句话:“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句话虽然含糊,但可以推测出两个意思:其一,法正能够阻止刘备出征东吴;其二,如果刘备有法正这样的得力助手,他的军队便不至于失败。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诸葛亮自是明白刘备发动伐吴的真实动机,并且并未阻止这一决定。相反,他的角色更多是充当支援者,帮助刘备在后方稳固局势。实际上,刘备在夷陵一败之后依然拥有重新发起战斗的决心与能力,而这背后,诸葛亮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刘备伐吴的时间线,可以发现其中深藏玄机。刘备因关羽之死愤怒,决定亲自出征东吴。按照史料记载,“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章武元年)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夏六月,后十余日,陆议(即陆逊)大破先主军于猇亭,秋八月,收兵还巫。”从章武元年秋七月到章武二年夏六月的决战,再到秋八月撤兵,这场战役持续了整整一年。在战败之后,刘备依旧具备一定的反击能力,这也是孙权选择主动向刘备求和的原因。
如果刘备已经彻底失败,孙权绝不会再对他低头。事实上,赤壁之战后,孙权便对益州心生觊觎之心。如果他能一举攻破成都,又怎会放弃这一机会?但在曹丕的军事压力下,孙权主动求和,说明刘备并非彻底败北。当时,刘备身体抱恙,正巧借此恢复了孙刘联盟。赵云等将士也陆续归队,刘备本有意趁曹魏与孙权发生冲突时再次发动攻势。
与此同时,曹丕的军队也在行动。曹丕早在黄武元年九月就派遣大军发起进攻,这时吴军主力已被调往东线,西线则相对空虚。这样,曹魏自然选择从西线进攻,而孙权与刘备的战斗则继续在夷陵一带对峙。
曹丕在最不合时宜的时机进攻,使得局势更加复杂。刘备在夷陵战败后,恰逢其时,曹魏迅速入侵,令孙权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只得与刘备恢复联盟。此时,诸葛亮并未直接参与恢复联盟的工作,他依然在后方负责安抚民心与稳固军心。而刘备病重,诸葛亮才匆匆赶回,接受刘备的委托。
这一时间差也揭示了刘备的意图。刘备并未预料到自己会因病长时间无法再战,这也是为何他没有带诸葛亮参与伐吴。实际上,诸葛亮的任务在于负责后勤保障和人员补充。如果诸葛亮不同心合力,刘备是不可能将后方交给他负责的。
对于刘备而言,伐吴不仅仅是为了复仇,更是为了保持声势和军心。连曹魏的刘晔都看出,刘备若不出兵伐吴,荆州丢失、关羽死去,将士心中必定感到失望和不满。为了稳定军心,刘备必须给出一个明确的交代。
刘备出征伐吴,实际上是在为整个蜀汉集团的未来铺路。即使最终不能完全击败东吴,至少可以通过谈判争取到一些有利条件。而如果他仅仅忍气吞声,蜀汉的士气将会大大受损,甚至可能陷入内乱。诸葛亮完全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全力支持刘备的决定,不论是在军力支持上,还是在后方稳定上。
刘备的伐吴之战,不是单纯为了与东吴决一死战,而是通过军事威慑、外交压力,逼迫孙权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正如在建安二十年时,刘备也曾通过军事威胁与孙权达成协议。诸葛亮对这一策略早已心中有数,并完全支持。如果他坚决反对,完全可以通过后勤问题迫使刘备撤军,但显然他没有这么做。
总的来说,刘备和诸葛亮的合作密切无间,二人深知彼此的目标和意图。对于刘备来说,伐吴不仅是个人复仇的需要,更是蜀汉未来战略布局的一部分。而诸葛亮作为刘备的重要谋士,深知这一点,因此毫不犹豫地全力支持刘备的决定,确保后方稳定,为蜀汉的复兴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