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的前夕,军衔评定负责人将初步的名单呈交给毛主席审阅。毛主席翻阅这份名单时,眼睛不经意地停留在少将这一栏,有一个名字引起了他的注意。主席静默思索了片刻,提笔在那名字下批示:“定均有功,少晋中。”原本按常规应被授予少将军衔的皮定均,因毛主席的特别批准,被破格提升为中将。这一批示不仅体现了毛主席对皮定均的高度认可,也成为了军中一段佳话,广为传颂。
然而,皮定均将军,这位历经战火、屡立赫赫战功、立志为祖国奉献终生的英雄,最终在62岁那年不幸因空难去世,举国上下无不为之悲痛和惋惜。皮定均的妻子张烽更是痛心疾首,她在悲痛中提出了对丈夫死因的质疑,寻求真相。
1952年秋,朝鲜战争进入了僵持阶段,双方都急于通过扩大战果来为即将到来的停战谈判争取更多的筹码。新上任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显然不愿立刻停战,他准备发动大规模秋季攻势,一举扭转战局。然而,志愿军总指挥部根据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的“持久作战,积极防御”战略,指示各部队坚持阵地、密切协作,坚决消灭敌人,确保在谈判桌上占据有利位置。
皮定均所在的部队,二十四军,承担了东起牙沈里、西至栗木洞,长达60里的防御任务。尤其是在防线交替时,正是敌军可能最薄弱的时刻,往往也是最容易受到攻击的时机。然而,皮定均提前精心安排,全程静默行军,悄无声息地完成了防线交接,二十四军迅速熟悉阵地并展开布防,令联合国军全然没有反应过来。
此后,皮定均深入贯彻毛主席“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实施坚壁清野,并大力修建防御工事。趁着停战的间隙,他果断将一半兵力转为“作业大军”,进行大规模的掘防工事。仅在短短的时间内,二十四军便挖掘出了519条交通壕、8469米的反坦克壕和1276个个人掩体,防线几乎固若金汤。
除了修筑防线,皮定均还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战术——冷枪冷炮。这一战术要求部队培养和训练狙击手,让他们在隐蔽位置用精准的射击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此外,对于无法直接击毁的防御工事,皮定均还指示小分队使用火箭筒、炸药包等重火力,对敌方工事进行悄然摧毁。“零敲橡皮糖”“抓一把就走”成为了皮定均所推崇的作战方式。
在他的带领下,二十四军的狙击手们大显身手。例如,74师221团4连3班的班长陈柏金,通过细致的侦察,掌握了敌军的规律和活动路线,并以一人之力,连续七天用375发子弹击毙敌人120人,成为第一位获得“歼敌百名狙击手”称号的英雄。冷枪冷炮战术大获成功,迅速在全军范围内推广,最终给联合国军造成了5.2万人的伤亡。
1953年5月,朝鲜战争基本进入尾声。与此同时,蒋介石在台湾心急如焚,急欲扩大战争局势,制造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局面。蒋介石命令派兵袭扰福建周边海域,企图挑起新的战端。为应对这一局势,中央决定将皮定均调回国内,担任福州军分区副司令员,负责防卫台湾。皮定均并未急于返回,而是协助新任军长张震熟悉军务,直到朝鲜战局完全稳定后,他才于1953年7月正式退役。
许多人可能认为,皮定均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重用,除了因为他的出色能力外,资历也不容小觑。然而,他的晋升之路却并非简单。皮定均的资历并不特别突出,但毛主席的“破格晋升”足以证明他的非凡才华。皮定均于1914年出生在安徽省金寨县代家岭,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年仅13岁时,孤苦无依,靠着乡里农会的帮助才得以生存。正是在这一时期,皮定均立下了要帮助贫苦百姓、解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中的决心。
然而,皮定均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规模打压共产党人,同时也得到了地主势力的支持。在这种形势下,皮定均并没有选择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为革命献身的信念。1929年,当红军征兵至代家岭时,皮定均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尽管他当时年龄较小且身体瘦弱,但凭借顽强的意志力,他成功说服了验兵官,最终参军入伍。
作为红军的一员,皮定均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中屡立战功,尤其是在1944年领导的林县战役中,凭借巧妙的战术,成功击溃了敌军,稳定了太行军区的防线。在战后,他的军功和领导才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晋升。
但皮定均的晋升并非完全顺利,1955年授衔时,资历较长的贺晋年将军被授予少将,而皮定均却因为特殊贡献被破格晋升为中将。这一举措,也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在战场上和军事上的卓越表现。
1946年,蒋介石在中原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围攻,皮定均所在的第一纵队被委以突围重任。面对敌军30万大军,皮定均临危受命,带领7000余名战士坚守阵地,用巧妙的假动作和坚强的防守,为主力部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最终,皮定均带领部队成功突破敌人的封锁线,转战1500余里,历经重重困难,成功完成了掩护任务。此役不仅大大牵制了敌军力量,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这场中原突围的成功,使皮定均声名鹊起,成为军中的传奇人物。1955年,毛主席特别批准他晋升为中将,以表彰其在战斗中的卓越贡献。
然而,虽然荣誉和成就累累,皮定均始终未曾自满,他仍然以一颗平静的心态,继续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在1953年他从朝鲜回国后,接任福建军区副司令员,致力于东南地区的防卫工作。尽管蒋介石集团多次组织反攻,但皮定均通过创新的战术手段,有效化解了这些威胁。
1976年7月,皮定均因空难不幸去世,举国为之哀痛。皮定均的妻子张烽对丈夫的死因提出了质疑,但无论如何,她始终未能走出失去丈夫的阴影。皮定均的子女们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贡献力量,其中皮定均的长子在空难中不幸逝世,但其他子女如皮国勇和皮效农也都在军中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1976年7月10日,福州军区为皮定均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数年后,一位爱国台商在灶山为皮定均建造了一座纪念园,纪念这位英雄将军。园内立有皮定均的铜像,凝视着远方,仿佛在守望着祖国的边疆。
皮定均的一生,注定与祖国、与军队紧密相连。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