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个铁路权之争,凭啥就把大清搞灭亡了?来龙去脉,总算掰扯清楚
迪丽瓦拉
2025-09-18 18:37:42
0

好的,下面是我根据您的要求对文章的改写,保持了原文的核心内容,并适当加入了细节描述。

---

我叫棠棣,深爱历史的我,愿与大家一起畅谈古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生,究其所为,不过是学习与交友而已!

晚清地方主义的代表性力量,主要来自两股势力:地方督抚与地方士绅。而二者之间的联系与联合,标志着地方主义逐渐成型。

19世纪60年代后,地方督抚通过组织湘军、淮军,依靠就地筹款,逐渐掌控了地方的军事和财政大权。这一基础使得他们能够进一步扩大在用人、司法、外交等方面的权力。

这种权力的扩大对社会产生了两方面的重要影响:

第一,督抚对中央决策的影响力大幅提升。中央在许多重大决策时,都会征求各地督抚的意见,且各省督抚提出的建议常常立刻得到落实;反过来,中央的命令若交由督抚执行,督抚往往会采取拖延或空泛的回应,导致地方自主性空前增强。

第二,地方利益逐渐突出,省与中央之间的利益冲突愈发明显。这些冲突,尤其体现在财税争夺上。例如,各省常常拖欠中央的京饷,或自行提留关税等。在省与省之间,利益摩擦也开始频繁出现。

比如,1860年,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后,他曾命令将江西的漕折、厘金等费用挪作湘军军饷使用。到了1862年,沈葆桢接手江西巡抚后,便强硬上奏,要求将漕折、九江关税和江西厘金完全截留,归江西自行支配。曾国藩对此不满,立即向朝廷上疏争辩,最终虽未完全胜诉,但清廷也只得将江西厘金按比例分配给两方。

这些冲突无疑反映了地方利益的膨胀。然而,尽管地方督抚权力日益膨胀,且地方对中央的影响越来越强,晚清时期并未发生地方督抚挟权力与中央对抗的局面。中央仍然能够有效控制地方的权力,主要得益于督抚必须在“请旨行事”的制度框架下行动,中央对督抚的晋升、降职等人事权力仍然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绅士始终是地方的核心力量。19世纪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动,绅士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地方服务功能,而是逐渐渗透到工商业和城市经济领域中。绅士的身份发生流动,部分绅士开始投身于商业和学术领域,成为“城市上流社会”的主体。

原本,督抚和士绅两股地方势力分别存在于体制内外,但从19世纪60年代起,两者的联系和合作愈发密切。洋务派依靠士绅的经济支持,创办了官督商办的企业,督抚与士绅的合作逐渐深入。

1900年“东南互保”事件中,东南地区的督抚之所以敢挑战中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上海和两江地区士绅如张謇、汤寿潜、沈曾植等人的支持。可以说,督抚与士绅的联合,不仅在地方经济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在中央与地方的博弈中表现得愈加明显。

特别是在20世纪初的新政时期,督抚和士绅的联合成为收回利权运动中的重要力量。收回利权的背后,正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尤其是对铁路、矿产等资源的控制愈发严峻,地方感到极大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地方督抚和士绅联合起来,共同推动收回铁路利权。

许多地方督抚从维持地方利益的角度出发,积极推动铁路建设。例如,云贵总督丁振铎在论述云南省的铁路建设时提到:“滇省南通闽越,北达黔蜀,崇山峻岭,舟楫难通,而资源丰富,只有建设铁路才能实现财政上的突破。”类似的倡议出现在其他省份,河南巡抚陈夔龙也曾表示:“铁路建设是本省自有利益的保障,必须通过全省力量共同完成。”

这一时期的地方督抚与士绅在铁路问题上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合作,这一合作不仅与清政府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而且地方督抚的支持对铁路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03年,清政府设立了商部,开始对铁路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并明确规定督抚有义务支持地方铁路建设。在这一政策框架下,各省成立了铁路公司,许多省份的铁路公司得到了督抚的大力支持。例如,在湖南,绅商推动设立铁路公司时,巡抚赵尔巽积极支持;在云南,云贵总督丁振铎也对云南铁路建设表示全力支持。

这些地方铁路公司大多是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其背后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实质性支持,尤其在资金筹集方面,许多铁路公司通过“派股”方式获得了政府的资金支持。这种方式,使得铁路项目得以迅速推进,也体现了地方政府对经济项目的干预与支持。

随着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的实施,地方士绅和督抚开始对中央提出强烈反对,尤其是湖北、四川等地的士绅和地方政府,他们认为铁路关乎本省利益,必须由地方决定。许多地方士绅纷纷提出反对,甚至在许多地方,士绅和地方政府合作,共同对抗清政府的铁路国有化政策。

这场地方与中央的博弈,也加剧了督抚和士绅对中央政府的疏离。最终,在清政府的集权政策和地方反抗的双重压力下,地方督抚和士绅的离心力变得愈加明显。这种状况,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革命爆发时,地方官员的态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督抚选择不与清政府抗争,甚至在革命前夕宣布辞职或逃离。正是由于督抚和地方士绅对清政府的背离,使得革命势力能够迅速壮大,取得胜利。

例如,1910年冬,东三省总督锡良和云贵总督李经羲等人先后提出辞职,这一系列事件都标志着地方对中央政府的失望和反抗。地方士绅和督抚的背离,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甚至为革命的最终胜利铺平了道路。

辛亥革命的爆发,不仅是由于革命党人长期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地方士绅和督抚的合作与背离,减少了清政府的反抗力量,为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最终,革命党人的努力得到了各地士绅的支持,推动了革命的顺利进行。

---

如果您有任何其他关于历史的问题或观点,欢迎私聊我,我们可以一起讨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王... 《亮剑》这部电视剧中,许多人都熟悉剧中的男主角李云龙,其人物形象深刻,脾气暴烈,战场上无所畏惧。然而...
原创 中... 如今,只要提起毛泽东同志,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自然而然地称他为“毛主席”。这个称呼早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
《采药刻石》的刻字法为秦代古法 乙巳 • 五月廿四 文 | 返吾老人 昨天推出了《关于“采药”刻石制作方法的补充》一文之后,张驰兄马...
原创 从... 在明朝璀璨的艺术星河中,有一位画家曾以惊艳绝伦的画技名动天下,被赞为 “明朝第一画家”。然而,就是这...
原创 中... 综合来看,中国古代几乎所有封建王朝的统治时间,都难以突破三百年这一关口。历代王朝大多在三百年左右或更...
原创 东... 在司马懿临终之际,他将魏国的权力交给了自己的长子司马师。 司马师,字子元,来自河内温县。他年轻时便与...
原创 宋... 引言 在阅读此文之前,诚挚地邀请您点击“关注”,这不仅便于您参与讨论和分享,也能为您带来一种全新的...
原创 张... “以正史为纲,以野史为辅,方能窥见历史的全貌。”这,便是许多历史爱好者的共识。11月11日,四川江口...
原创 刘... 在我的家乡河北省新河县,过去白穴口的那口老井是人人皆知的存在,几乎家喻户晓。然而,现在,即便是村里3...
原创 清... 百多年前的老照片,如今备受人们喜爱,透过它们,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兴衰荣辱,也见证了无数悲欢离合。...
原创 原... 好的,我帮你把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不变,并稍作细节补充,让内容更丰富自然。 --- 1945年...
原创 元... 元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少数民族大王朝,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取代宋朝,登上历史的舞台,证...
侍郎如果外放是选漕运总督划算,... 乾隆四十七年六月,漕运总督和江苏巡抚同时缺出,乾隆决定在六部侍郎中钦点人选。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侍郎如...
原创 1... 岁月如流,时光荏苒,转眼间十四载已过。十四年前,一个来自江南水乡的宁波姑娘,怀揣着对世界的好奇与憧憬...
原创 多... 1644年,清军入关,多尔衮作为摄政王,实际掌控了清朝的最高权力。他扶持年幼的顺治帝登基,自己则大权...
原创 东... 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字数变化不大,同时丰富细节,语义不变。 --- 东汉王朝时期,对北...
原创 晚... 改写后的文章 同治九年七月,刚刚上任的两江总督马新贻在返回总督府的途中,遭遇了致命刺杀。在他的右肋...
原创 山... 山东,这片广袤的大地,历史悠久,文化深厚,风景如画,民风淳朴。作为齐鲁大地,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这片...
浙江浦江:探访上山考古遗址公园 7月2日,上山考古遗址公园。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的上山遗址发现于2000年,是第六批中国重点文物保...
原创 明... 明十三陵是明朝十六位皇帝的陵寝,其中十三位皇帝的遗体埋葬在这里,另外三位则分别安葬于其他地方。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