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国首都首尔出发,驱车一路驶向东南。窗外的城市高楼渐渐隐去,山岭与田野映入眼帘。距首尔330公里,古城庆州静卧在庆尚北道的山川之间。它的面积达1300余平方公里,人口约25万,千年前是新罗王朝的首都。如今,岁月的静谧与生活的烟火在此交融。
走进庆州,就像走进一部翻开的史书。古色古香的建筑随处可见,城市的气氛宁静厚重:庆州历史遗址区、佛国寺、石窟庵……这些历史遗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镌刻在韩国的文化记忆里。
庆州历史遗址区内的月城曾是新罗王宫所在,由于形状如同半月,也被称为“半月城”或“新月城”,大部分建筑如今已不复存在,只留下城郭遗迹。佛国寺有1400多年历史,是新罗王朝佛教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寺院层台叠阁,寺内存有多宝塔等韩国国宝级古塔。石窟庵是由花岗岩建成的人工石窟寺院,石室中的佛教造像雕刻技艺精湛,高约3.5米的本尊佛静坐千余年,目光安然。这座城市处处与历史相连,因而被誉为“露天的历史博物馆”。
历史上,新罗王朝的留学生们负笈忘疲,乘桴涉险,前往唐朝学习。庆州城内不少遗迹都见证着这段佳话。城内一处名为“上书庄”的遗迹,与朝鲜半岛历史上的文学家、新罗赴唐留学生崔致远息息相关。
在上书庄,我们遇到庆州崔氏大宗会会长崔宰荣。他告诉我们,1100多年前,年仅12岁的崔致远离开故乡庆州,远赴大唐求学。这位少年书生立志“人百之,己千之”,以数倍于常人的努力发奋苦读,18岁便考中唐朝专为留学生设立的宾贡进士,在如今扬州一带为官。28岁时,崔致远返回故乡,正是在上书庄,他将自己在唐朝生活期间创作的诗赋文章整理成《桂苑笔耕集》,进献给新罗国王。
《桂苑笔耕集》是新罗时代唯一传世的个人文集,共20卷,收录文章300余篇、诗歌60首。上书庄门前的石碑上,镌刻着崔致远的诗歌代表作《泛海》。在归乡前写下的《酬杨赡秀才送别》中,崔致远期望“好把壮心谋后会,广陵风月待衔杯”,对挚友的依依难舍之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这本文集不仅对朝鲜半岛的文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也成为中韩文化交流史上的见证。
崔致远的经历显示了文明互鉴的长久力量。公元13世纪末、高丽王朝后期,朱子学传入朝鲜半岛,在朝鲜王朝时期达到鼎盛。建于1572年的庆州玉山书院,就是为纪念朝鲜儒学家李彦迪而建。院落深深,祭祀与讲学、藏书与刻书并行于此,书香绵延至今。
庆州不仅古韵悠悠,也正以新姿态欢迎各方来客。皇理团路是近年来庆州最受欢迎的新街区。在这里,由传统韩屋改建而成的咖啡馆、照相馆与手作店随处可见,老建筑被赋予新生命,空气里弥漫着烘焙香气,也回荡着悦耳的音乐声。10余年前,我初访庆州时,皇理团路还是一条朴素小巷,随着当地政府改建街道基础设施和吸引青年消费群体的商店入驻,如今这里已是年轻人的热门打卡地,街角灯光映着人群笑脸,青春气息洋溢。
10月31日至11月1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庆州举行。国际会议为古城带来新的机遇。据韩国媒体报道,最近一个月,庆州游客数量达59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外国游客比去年增加了36%——庆州正从怀旧修学目的地转变为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旅游目的地。
夜幕降临,灯光亮起。皇理团路人潮如织,古迹旁的咖啡店宾朋满座。历史与现代在这里相遇,传统与青春在这里同行,古都庆州正以崭新的姿态焕发勃勃生机。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1日 17 版)
下一篇:中非共绘互利共赢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