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考古是一门深入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学科,它通过发掘、分析地下遗存,为我们了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然而,在这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学者的态度并不一致,有时甚至显得矛盾和偏见。西方学者既借鉴并引用中国历史考古的成果,又对中国历史考古的方法和结论提出质疑或否定。他们要求中国历史考古遵循西方标准,但又忽视或抹杀中国历史考古的特色和价值。同时,他们承认中国历史考古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但又试图削弱或抢占中国历史考古的地位和影响。
这一现象反映出西方学者对中国历史考古的认识和评价存在三个主要误区: 一、对中国历史文献的轻视 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字记录和丰富的文献传承,历史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甲骨文。这些文献为中国历史考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帮助我们相互印证、补充和修正历史。然而,西方学者往往对中国的历史文献持轻视甚至否定态度,认为它们不可靠、不科学、不客观,甚至是虚构和夸张的。他们更倾向于采纳以物证为主的考古方法,认为只有通过实证、以物证为准的研究才具有可信度。 这种轻视中国历史文献的态度,尤其在讨论夏朝是否存在时表现得尤为突出。西方学者否定中国关于夏朝的文献记载,仅凭考古证据来推断历史,从而否认了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都城的可能性。他们认为,中国所记载的上古历史缺乏可信度,甚至认为相关史书是虚构的。然而,忽视一个关键点的是,西方学者对考古证据的要求往往基于他们自己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理解标准——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解读中国的历史,而不是尊重中国历史的独特性。 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刻板偏见 中国历史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既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又与外部世界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影响。这种丰富多样的文化在中国历史考古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得中国历史考古能够展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多样性。然而,西方学者常常对中国历史文化持刻板、狭隘甚至带有歧视的态度。他们认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单一、封闭、落后,且充满暴力和专制。他们忽视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复杂性与变化,更多地强调西方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如个人主义、民主自由、科技进步与人权平等等。 这种刻板的文化观念在西方学者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评价中表现得尤为明显。1974年,在陕西临潼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群,展示了规模宏大、造型生动、工艺精湛的陶俑。兵马俑数以万计,震惊了世界。然而,西方学者却将这些兵马俑视为秦始皇暴政和奢侈的象征,认为这象征着人民的劳动力和生命的浪费与践踏,而忽略了其作为中国古代文明辉煌成就的历史价值。 三、对中国历史地位的嫉妒与敌视 中国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独立的历史地位,其成就和荣耀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历史考古也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力和责任感。然而,西方学者往往对中国历史地位持嫉妒甚至敌视的态度,他们认为中国的历史成就夸大、虚假、甚至威胁或挑衅他们的历史观。西方学者经常忽视中国历史地位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试图削弱或抢占中国历史考古的声誉和权威。在西方学者对敦煌文献的争夺中,这种嫉妒态度表现得尤为明显。敦煌文献是在1900年甘肃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中发现的,它包含了大量的文书、经卷、画像等文物,涉及佛教、道教、儒家、法家、医学、天文等多个领域,总计有六万多件。这些文献以其庞大的数量、丰富的内容、独特的形式和巨大的历史价值引起了全球学者的关注。然而,西方学者却对敦煌文献表现出贪婪和掠夺的行为,将大量文献带回欧美,认为这些文献属于全人类的文明遗产,应该由西方国家保管和研究。 总结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学者对中国历史考古的态度存在着三个主要误区:轻视中国历史文献、刻板化中国历史文化以及嫉妒中国历史地位。这些误区不仅影响了西方学者对中国历史考古的理解,也阻碍了中国历史考古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中国历史考古的地位和影响。 首先,要加强中国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提升它们在历史考古中的作用与价值。我们应当将历史文献与考古证据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框架,展示中国历史文献在全球文明中的地位和贡献。 其次,要丰富中国历史文化的表达和传播,展现其多样性和包容性。我们应通过文化的多维展示,使全球观众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并与世界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互动。 最后,要维护中国历史地位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提高中国历史考古在国际上的声誉和权威。我们应通过科学的考古研究和论证,展现中国历史地位的成就,并与世界其他国家协商和合作,确保中国历史地位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 总而言之,西方对中国历史考古的态度存在严重的偏见与误解。这种态度不仅不公平,也不利于中国历史考古的发展。我们应以更加开放、创新和合作的心态,努力消除这些误区,使中国历史考古成为全球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篇:原创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个皇帝
下一篇:社教活动 | 把世界史装进手作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