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能够在玄武门之变中取得胜利,主要依赖于他身边的文臣武将,包括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程咬金、秦叔宝等人。但光靠这些人还不够,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玄武门的控制。
如何带着武器进入玄武门?如何在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入玄武门后,及时关闭城门?这些问题是李世民的团队必须解决的关键。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李世民策反了当时掌管玄武门的城门郎常何,这一步骤至关重要。
城门郎是负责城门开启与关闭的重要官员。常何当时正是负责玄武门的城门郎,官职虽然不高,是从六品上,但作用极其重要。如果能让常何成为自己人,就能顺利带着武器进入玄武门,并在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入后及时关闭城门。这是一个关键点,而李建成当然也知道这个职位的重要性,因此他也试图拉拢常何。然而,常何最终选择了支持李世民,这让李建成感到意外。如果他提前知道常何站在李世民一边,肯定不会那么轻易地和李元吉进入玄武门。
在政变当天,李世民一大早就带领着十多人的小分队埋伏在玄武门,等待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到来。不久,二李进入了玄武门。当他们继续前进时,玄武门在他们身后缓缓关上,李建成立即察觉到危险,转身准备撤退,李元吉也跟着他走,意识到今天可能会遇到麻烦。果然,李世民出现在他们面前,一箭射中了李建成,李元吉也被尉迟敬德射杀。
玄武门内局势瞬间发生变化,东宫和齐王府的兵马立刻得知消息。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听说李建成被杀后,愤怒地对部下说:“哪里有受过他大恩的人,死了之后还急着逃难?”于是,他带着东宫和齐王府的两千兵马赶到玄武门围攻。李世民留下的守门将领张公谨,独自一人抵挡住了两府兵马的进攻,他唯一希望的就是李世民尽快解决门内的局势,并等待援军的到来。
然而,局势出现了变数。云麾将军敬君弘担任当时的监门将军,他看到两府兵马的进攻,心里焦急不已。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被杀,李世民赢得了胜利,自己却还没有站队。如果不尽快立功,就无法在李世民手下获得升职的机会。眼看有机会立功,他决定出战,但他的心腹却劝他不要贸然行动,毕竟守城的兵力与两府兵马相比差距很大,最好的策略是静观其变,等李世民援军到达后再行动。
然而,敬君弘急于立功,忽视了劝告,最终带着中郎将吕世衡一起加入了战斗。两人很快被击败,冯立亲自将敬君弘杀死,为李建成报仇。随后,尉迟敬德展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大多数人纷纷散去。
敬君弘和吕世衡的死亡,虽然令人惋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李世民的压力。在后来,李世民给他们追封了官职,敬君弘被追封为左屯卫大将军,吕世衡被追封为右骁卫将军。其实,李世民并没有收买他们,发动政变的消息一旦泄露,参与的人都会面临死罪。因此,越少人知道越好。
李世民唯一收买了的就是城门郎常何。常何始终坚守自己的职责,按照李世民的指示控制城门的开关,其他的事情他并未插手。由于常何的谨慎和果断,他成功地为李世民解决了玄武门的难题,而其他参与政变的官员则因过于急于表态而丧命。
李世民登基后,常何因功被封为中郎将。到了631年,常何的一篇政论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李世民发现了才俊马周,并因此加封常何为太中大夫,封为武水县开国伯。此后,常何的仕途步步高升,担任了地方刺史,并被授予右屯卫将军、右武卫将军等职务。653年去世时,他被追赠为左武卫大将军。
可以说,常何因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在李世民和高宗两朝都获得了重用。